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硝酸钠-15N | 31432-45-8

中文名称
硝酸钠-15N
中文别名
氮-15硝酸钠、氮-15硝钠
英文名称
sodium (15N)nitrate
英文别名
sodium nitrate;sodium;dioxido(oxo)(15N)azanium
硝酸钠-15N化学式
CAS
31432-45-8
化学式
NO3*Na
mdl
——
分子量
85.988
InChiKey
VWDWKYIASSYTQR-YTBWXGAS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306 °C(lit.)
  • 稳定性/保质期:
    遵照规定使用和储存,则不会分解。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24
  • 重原子数:
    5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62.9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3

安全信息

  • 危险品标志:
    O,Xn
  • 安全说明:
    S17,S26,S27,S36/37/39
  • 危险类别码:
    R8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1498 5.1/PG 3
  • 储存条件:
    将贮藏器密封,放入一个紧密封装的容器中,并将其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SDS

SDS:58fa7b2e778f3191e52a20cf1095db9c
查看
1.1 产品标识符
: 硝酸钠-15N
产品名称
1.2 鉴别的其他方法
无数据资料
1.3 有关的确定了的物质或混合物的用途和建议不适合的用途
仅供科研用途,不作为药物、家庭备用药或其它用途。

模块 2. 危险性概述
2.1 GHS分类
氧化性固体 (类别3)
急性毒性, 经口 (类别4)
皮肤刺激 (类别2)
眼刺激 (类别2A)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类别3)
2.2 GHS 标记要素,包括预防性的陈述
象形图
警示词 警告
危险申明
H272 可能加剧燃烧:氧化剂。
H302 吞咽有害。
H315 造成皮肤刺激。
H319 造成严重眼刺激。
H335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
警告申明
预防
P210 切勿受热。
P220 保持远离/贮存处远离服装可燃材料。
P221 采取一切防范措施,避免与可燃 物混合。
P261 避免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64 操作后彻底清洁皮肤。
P270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P271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P280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戴面罩.
措施
P301 + P312 如果吞下去了: 如感觉不适,呼救解毒中心或看医生。
P302 + P352 如与皮肤接触,用大量肥皂和水冲洗受感染部位.
P304 + P340 如吸入,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并保持呼吸顺畅的姿势休息.
P305 + P351 + P338 如与眼睛接触,用水缓慢温和地冲洗几分钟。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
出,取出隐形眼镜,然后继续冲洗.
P312 如感觉不适,呼救中毒控制中心或医生.
P321 具体治疗(见本标签上提供的急救指导)。
P330 漱口。
P332 + P313 如发生皮肤刺激:求医/ 就诊。
P337 + P313 如仍觉眼睛刺激:求医/就诊。 如仍觉眼睛刺激:求医/就诊.
P362 脱掉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P370 + P378 火灾时: 用干的砂子,干的化学品或耐醇性的泡沫来灭火。
储存
P403 + P233 存放于通风良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P405 存放处须加锁。
处理
P501 将内容物/ 容器处理到得到批准的废物处理厂。
2.3 其它危害物 - 无

模块 3. 成分/组成信息
3.1 物 质
: 15NNaO3 15NNaO3
分子式
: 85.99 g/mol
分子量
组分 浓度或浓度范围
Sodium nitrate-15N
-
CAS 号 31432-45-8

模块 4. 急救措施
4.1 必要的急救措施描述
一般的建议
请教医生。 出示此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吸入
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如果停止了呼吸,给于人工呼吸。 请教医生。
皮肤接触
用肥皂和大量的水冲洗。 请教医生。
眼睛接触
用大量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并请教医生。
食入
切勿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 用水漱口。 请教医生。
4.2 主要症状和影响,急性和迟发效应
据我们所知,此化学,物理和毒性性质尚未经完整的研究。
4.3 及时的医疗处理和所需的特殊处理的说明和指示
无数据资料

模块 5. 消防措施
5.1 灭火介质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用水雾,耐醇泡沫,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
5.2 源于此物质或混合物的特别的危害
氮氧化物, 钠的氧化物
5.3 给消防员的建议
如必要的话,戴自给式呼吸器去救火。
5.4 进一步信息
水喷雾可用来冷却未打开的容器。

模块 6. 泄露应急处理
6.1 人员的预防,防护设备和紧急处理程序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防止粉尘的生成。 防止吸入蒸汽、气雾或气体。 保证充分的通风。
将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 避免吸入粉尘。
6.2 环境保护措施
不要让产物进入下水道。
6.3 抑制和清除溢出物的方法和材料
扫掉和铲掉。
用防电真空清洁器或湿的刷子将溢出物收集起来并放置到容器中去,根据当地规定处理(见第13部分)。
存放进适当的闭口容器中待处理。
6.4 参考其他部分
丢弃处理请参阅第13节。

模块 7. 操作处置与储存
7.1 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
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防止粉尘和气溶胶生成。
在有粉尘生成的地方,提供合适的排风设备。切勿靠近火源。-严禁烟火。切勿靠近热源和火源。
7.2 安全储存的条件,包括任何不兼容性
贮存在阴凉处。 容器保持紧闭,储存在干燥通风处。
充气保存 吸湿的.
7.3 特定用途
无数据资料

模块 8. 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8.1 容许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
没有已知的国家规定的暴露极限。
8.2 暴露控制
适当的技术控制
按照良好工业和安全规范操作。 休息前和工作结束时洗手。
个体防护设备
眼/面保护
带有防护边罩的安全眼镜符合 EN166要求请使用经官方标准如NIOSH (美国) 或 EN 166(欧盟)
检测与批准的设备防护眼部。
皮肤保护
戴手套取 手套在使用前必须受检查。
请使用合适的方法脱除手套(不要接触手套外部表面),避免任何皮肤部位接触此产品.
使用后请将被污染过的手套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有效的实验室规章程序谨慎处理. 请清洗并吹干双手
所选择的保护手套必须符合EU的89/686/EEC规定和从它衍生出来的EN 376标准。
身体保护
全套防化学试剂工作服, 防护设备的类型必须根据特定工作场所中的危险物的浓度和含量来选择。
呼吸系统防护
如危险性评测显示需要使用空气净化的防毒面具,请使用全面罩式多功能微粒防毒面具N100型(US
)或P3型(EN
143)防毒面具筒作为工程控制的候补。如果防毒面具是保护的唯一方式,则使用全面罩式送风防毒
面具。 呼吸器使用经过测试并通过政府标准如NIOSH(US)或CEN(EU)的呼吸器和零件。

模块 9. 理化特性
9.1 基本的理化特性的信息
a) 外观与性状
形状: 固体
b) 气味
无数据资料
c) 气味阈值
无数据资料
d) pH值
无数据资料
e) 熔点/凝固点
熔点/凝固点: 306 °C - lit.
f) 起始沸点和沸程
无数据资料
g) 闪点
不适用
h) 蒸发速率
无数据资料
i) 易燃性(固体,气体)
无数据资料
j) 高的/低的燃烧性或爆炸性限度 无数据资料
k) 蒸汽压
无数据资料
l) 蒸汽密度
无数据资料
m) 相对密度
无数据资料
n) 水溶性
无数据资料
o) n-辛醇/水分配系数
无数据资料
p) 自燃温度
无数据资料
q) 分解温度
无数据资料
r) 粘度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0.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10.1 反应性
无数据资料
10.2 稳定性
无数据资料
10.3 危险反应的可能性
无数据资料
10.4 应避免的条件
防潮。
10.5 不兼容的材料
强还原剂, 粉末状金属, 强酸
10.6 危险的分解产物
其它分解产物 -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1. 毒理学资料
11.1 毒理学影响的信息
急性毒性
无数据资料
皮肤刺激或腐蚀
无数据资料
眼睛刺激或腐蚀
无数据资料
呼吸道或皮肤过敏
无数据资料
生殖细胞突变性
无数据资料
致癌性
IARC:
此产品中没有大于或等于 0。1%含量的组分被 IARC鉴别为可能的或肯定的人类致癌物。
生殖毒性
无数据资料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吸入 -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无数据资料
吸入危险
无数据资料
潜在的健康影响
吸入 吸入可能有害。 引起呼吸道刺激。
摄入 误吞对人体有害。
皮肤 如果通过皮肤吸收可能是有害的。 造成皮肤刺激。
眼睛 造成严重眼刺激。
接触后的征兆和症状
据我们所知,此化学,物理和毒性性质尚未经完整的研究。
附加说明
化学物质毒性作用登记: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2. 生态学资料
12.1 生态毒性
无数据资料
12.2 持久存留性和降解性
无数据资料
12.3 潜在的生物蓄积性
无数据资料
12.4 土壤中的迁移性
无数据资料
12.5 PBT 和 vPvB的结果评价
无数据资料
12.6 其它不利的影响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3. 废弃处置
13.1 废物处理方法
产品
在装备有加力燃烧室和洗刷设备的化学焚烧炉内燃烧处理,特别在点燃的时候要注意,因为此物质是高度易燃
受污染的容器和包装
作为未用过的产品弃置。

模块 14. 运输信息
欧洲陆运危规: 1498 国际海运危规: 1498 国际空运危规: 1498
14.2 联合国(UN)规定的名称
欧洲陆运危规: SODIUM NITRATE
国际海运危规: SODIUM NITRATE
国际空运危规: Sodium nitrate
14.3 运输危险类别
欧洲陆运危规: 5.1 国际海运危规: 5.1 国际空运危规: 5.1
14.4 包裹组
欧洲陆运危规: III 国际海运危规: III 国际空运危规: III
14.5 环境危险
欧洲陆运危规: 否 国际海运危规 海运污染物: 否 国际空运危规: 否
14.6 对使用者的特别提醒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5 - 法规信息
N/A


模块16 - 其他信息
N/A



制备方法与用途

用途:用于农业和医学中的示踪原子。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硝酸钠-15N 在 H2SO4 、 Hg 作用下, 以 硫酸 为溶剂, 生成 一氧化氮-15N
    参考文献:
    名称:
    (15)N-和(18)O-同位素富集的硝基溴甲烷的合成,IR矩阵光谱以及BrNO(2),顺式-BrONO和反式-BrONO的力场。
    摘要:
    BrNO和O(3)在低压下(<10 mbar)之间的气相反应导致以约60%的收率形成BrNO(2)。以这种方式制备了(15)N-和(18)O-标记的BrNO(2)。另外,还表明,BrNO(2)也是通过在气态BrNO与掺杂有H(2)O(2)的固体硫酸之间进行的异质低温反应而形成的。可以假设在平流层条件下可以类似的方式形成BrNO(2)。研究了在BrNO与(18)O(3)之间的反应以及在气相平衡中的BrNO + NO(2)右鱼叉在左鱼叉BrNO(2)+ NO上的同位素加扰。对于平衡常数,从红外测量值推导出K(298)> / = 1 x 10(-)(3)的下限。对BrNO(2)进行了详细的IR和拉曼研究。基质分离的BrNO(2)在不同波长下的光解导致顺式和反式BrONO的混合物。BrNO(2)(6个基本原理,7个组合),顺式BrONO(5个基本原理,1个泛音)和反式BrONO(4个基本原理,8个
    DOI:
    10.1021/ic9803006
  • 作为产物:
    描述:
    亚硝酸钠-15N臭氧 为溶剂, 生成 硝酸钠-15N
    参考文献:
    名称:
    过氧亚硝酸对亚硝酸盐的氧化
    摘要:
    过氧亚硝酸在 pH 5.2 下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的动力学最好用速率定律 kobs = kiso + k'[NO2-] + k''[NO2-]2 来描述,其中过氧亚硝酸异构化速率常数kiso = (1.10 ± 0.05) s-1,k' = (3.2 ± 0.1) M-1 s-1,k'' = (4.2 ± 0.3) M-2s-1,25 °C。三元反应可能包括在亚硝酸盐和过氧亚硝酸盐之间最初形成加合物,然后与第二种亚硝酸盐反应形成两种亚硝酸盐和一种硝酸盐。从头算计算表明,HO+ 从过氧亚硝酸到亚硝酸盐的氮原子的净转移只有很小的内在障碍。如观察到的,向亚硝酸盐的两种氧中的任何一种的类似转移产生反应物,并且不会导致过氧亚硝酸消失速率的增加。低速率常数很可能是由于严格的方向限制。正如实验所观察到的,HO+ 向 15NO2- 的正式转移导致 15NO3- 的形成。HO+转移是...
    DOI:
    10.1021/jp0269064
  • 作为试剂:
    描述:
    3,4-dimethylbenzenaminium-15N 2,2,2-trifluoroacetate 在 copper(l) iodide硝酸钠-15N六氟异丙醇硫酸 、 palladium 10% on activated carbon 、 氢气 、 copper(II) acetate monohydrate 、 caes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1,4-二氧六环甲醇乙腈 为溶剂, 反应 17.5h, 生成 1-(1-benzyl-1H-1,2,3-triazol-4-yl-15N2)-5,6-dimethyl-1H-benzo[d]imidazole-1,3-15N2
    参考文献:
    名称:
    Cu(OAc)2 催化叠氮化物-Ynamine (3 + 2) 环加成反应的机理基础
    摘要:
    铜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环加成 (CuAAC) 反应在整个化学和生物科学中用作连接工具。尽管 CuAAC 很普遍,但仍需要开发更有效的方法来形成低 Cu 负载量的 1,4-三唑连接产物。在本文中,我们公开了乙酸铜(II)催化的炔胺-叠氮化物(3 + 2)环加成反应的机理模型。使用多核核磁共振波谱、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确定了双催化循环。首先,通过末端炔胺的 Glaser-Hay 偶联形成二炔物质,形成能够催化炔胺-叠氮化物 (3 + 2) 环加成的 Cu(I) 物质。其次,ynamine结构的苯并咪唑单元具有多种作用:协助C-H活化、Cu配位以及在(3+2)环加成完成后形成反应后静息态Cu络合物。最后,通过添加同位素标记的炔胺和叠氮化物底物形成标记的 1,4-三唑产物,显示了 Cu 静息态复合物的重新激活。这项工作为使用混合价双核催化铜物种与铜配位炔烃结合使用以在 CuAAC 反
    DOI:
    10.1021/jacs.4c0334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Higher‐energy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 for the quantification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ry of nitric oxide metabolites coming from <i>S</i> ‐nitroso‐glutathione in an <i>in vitro</i> model of the intestinal barrier
    作者:Haiyan Yu、Justine Bonetti、Caroline Gaucher、Isabelle Fries、Lionel Vernex‐Loset、Pierre Leroy、Patrick Chaimbault
    DOI:10.1002/rcm.8287
    日期:2019.1.15
    numerous studies. In order to study its bioavailability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which represents the most convenient route for the chronic treatment of CVDs, 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an analytical method permitting (i) the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GSNO metabolites, i.e. nitrite, S‐nitrosothiols (RSNOs) and nitrate and (ii) to distinguish them from other sources (endogenous synthesis and diet)
    许多研究都强调了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作为一氧化氮(NO)供体治疗心血管疾病(CVD)的潜力。为了研究其口服后的生物利用度,这是长期治疗CVD的最便捷途径,必须开发一种分析方法以允许(i)同时测量GSNO代谢物,即亚硝酸盐,S ‐亚硝基硫醇(RSNOs)。 )和硝酸盐;以及(ii)将它们与其他来源(内源性合成和饮食)区分开来。
  • Lead Tetrakis(imidazolyl)borate Solids:  Anion Exchange, Solvent Intercalation, and Self Assembly of an Organic Anion
    作者:Barton H. Hamilton、Kathryn A. Kelly、Todd A. Wagler、Matthew P. Espe、Christopher J. Ziegler
    DOI:10.1021/ic035117d
    日期:2004.1.1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 Pb[B(Im)(4)](NO(3))(xH(2)O), constructed by using sodium tetrakis(imidazolyl)borate and lead(II) nitrate solutions, is a layered material with the metal centers facing the interlayer spacing. As in naturally occurring layered minerals, this compound can readily undergo anion exchange and reversible intercalation of solvent water in the solid state with retention of crystallinity
    通过使用四(咪唑基)硼酸钠和硝酸铅(II)溶液构造的配位聚合物Pb [B(Im)(4)](NO(3))(xH(2)O)是具有以下结构的层状材料金属中心面向夹层间距。如同在天然存在的层状矿物中一样,该化合物可以很容易地进行阴离子交换,并在保持结晶度的情况下可逆地插入固态的溶剂水。我们通过(207)Pb固态NMR(SSNMR)和热重分析(TGA)观察到了溶剂插层的变化。通过(15)N和(207)Pb SSNMR监测(15)N硝酸盐与硝酸盐的化学计量交换,以及通过(15)N和(207)Pb SSNMR进行的碘交换,分离出碘化物交换材料Pb [B(Im)(4)] I的单晶。 。尽管碘化物可以通过硝酸根母体化合物的简便交换而获得,在自组装条件下将有机阴离子苯甲酸酯置于硝酸盐的层间间距中,并在Pb [B(Im)(4)](C(6)H(5)COO)(0.5H(2)中形成交替的单层O)。离子交换与自组装行为与这三种化合物的结构差异相关。在Pb
  • Vegard's Rule Revisited in BaxPb1−x(NO3)2 by NMR and XRD
    作者:Guy A. Crundwell、Brett A. Cowans、Jeffrey A. Hopkins、John B. Grutzner、Bart Kahr
    DOI:10.1006/jssc.1999.8288
    日期:1999.6
    Vegard's rule, originally based on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data from BaxPb1−x(NO3)2, is reevaluate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Solid state 207Pb NMR and 15N NMR spectra of BaxPb1−x(NO3)2 (0.93>x>0.08) were recorded. The chemical shift dispersions for each magnetic nucleus are remarkable for their sensitivity to the nearest neighbor Pb2+ and Ba2+ distributions
    Vegard规则最初是基于来自Ba x Pb 1- x(NO 3)2的粉末X射线衍射数据,通过应用核磁共振(NMR)光谱重新评估的。记录了Ba x Pb 1- x(NO 3)2(0.93> x > 0.08)的固态207 Pb NMR和15 N NMR光谱。每个磁核的化学位移分散体因其对最近邻Pb 2+和Ba 2+分布的敏感性而引人注目。207峰的强度Pb光谱及其与简单二项式相关性的偏差揭示了块状晶体中Ba 2+和Pb 2+的非统计结合。互补分析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和电子光谱进行化学分析,揭示了随晶体生长条件而变化的体相异质性。Vegard对Ba x Pb 1− x(NO 3)2中晶格常数与组成之间线性相关性的原始确定 结果表明,这是1920年代可用的低分辨率X射线胶片方法的有利结果,但他的可加性关系在化学位移与第一个金属配位球的成分之间呈线性相关关系中得以局部恢复。
  • Unveiling the Activity Origin of a Copper‐based Electrocatalyst for Selective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a
    作者:Yuting Wang、Wei Zhou、Ranran Jia、Yifu Yu、Bin Zhang
    DOI:10.1002/anie.201915992
    日期:2020.3.23
    import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s for selective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a. The origin of the prominent activity enhancement for CuO (Faradaic efficiency: 95.8 %, Selectivity: 81.2 %) toward selective nitrate electroreduction to ammonia was probed. 15 N isotope labeling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ammonia originated from nitrate reduction. 1 H NMR spectroscopy and colorimetric methods
    在反应条件下揭示催化材料的活性相对于构建用于将硝酸盐选择性还原为氨的有效电催化剂很重要。探究了CuO对选择性硝酸盐电解还原成氨的显着活性增强(法拉第效率:95.8%,选择性:81.2%)的起源。15 N同位素标记实验表明氨源自硝酸盐还原。进行1 H NMR光谱和比色法以定量氨。原位拉曼和非原位实验表明,CuO被电化学转化为Cu / Cu2 O,并作为活性相。
  • Oxidation of Alkylarenes by Nitrate Catalyzed by Polyoxophosphomolybdates:  Synthetic Applications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
    作者:Alexander M. Khenkin、Ronny Neumann
    DOI:10.1021/ja031710i
    日期:2004.5.1
    effective. For methylarenes there was no over-oxidation to the carboxylic acid contrary to what was observed for nitric acid as oxidant. The conversion to the aldehyde/ketone could be increased by the addition of water to the reaction mixture. As evidenced by IR and (15)N NMR spectroscopy, initially the nitrate salt reacted with H(5)PV(2)Mo(10)O(40) to yield a N(V)O(2)(+)[H(4)PV(2)Mo(10)O(40)] intermediate
    在 Keggin 型钼基杂多酸 H(3+)(x)()PV(x)()Mo(12) 存在下,烷基芳烃在乙酸中被硝酸盐催化和选择性氧化为相应的乙酸苄酯和羰基产物)(-)(x)()O(40) (x = 0-2)。H(5)PV(2)Mo(10)O(40) 特别有效。对于甲基芳烃,与硝酸作为氧化剂所观察到的情况相反,羧酸没有过度氧化。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可以提高醛/酮的转化率。IR 和 (15)N NMR 光谱证明,最初硝酸盐与 H(5)PV(2)Mo(10)O(40) 反应生成 N(V)O(2)(+)[H (4)PV(2)Mo(10)O(40)]中间体。在电子转移反应中,提出的 N(V)O(2)(+)[H(4)PV(2)Mo(10)O(40)] 络合物与烷基芳烃底物反应,产生基于自由基阳离子的供体-受体中间体, N(IV)O(2)[H(4)PV(2)Mo(10)O(40)]-ArCH(2)R(+)(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