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ounds (A–C) and inactive series (D), all based on a 2-trichloromethylquinazoline scaffold, we conducted a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 study at position four of the quinazoline ring by synthesizing 42 novel derivatives bearing either a carboxamido- or an alkoxy-group, to identify antiplasmodial compounds and to enrich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2-trichloromethylquinazoline antiplasmodial pharmacophore
从三个先前确定的抗疟原虫命中化合物 (A–C) 和非活性系列 (D) 中,所有这些都基于 2-三
氯甲基
喹唑啉支架,我们通过合成 42 种新颖的在
喹唑啉环的第四位进行构效关系 (
SAR) 研究带有羧酰胺基或烷氧基的衍
生物,以鉴定抗疟原虫化合物并丰富有关 2-三
氯甲基
喹唑啉抗疟原虫药效团的知识。使用
多柔比星、
氯喹和多西环素作为参考药物,在体外评估了所有化合物对 HepG2
细胞系的细胞毒性及其对多重耐药 K1 恶性疟原虫菌株的活性。在 4-羧酰胺衍
生物(2、9、16、和24)和4-烷氧基衍
生物(41和44)中的两种。关于两个最有效的分子(16 和 41),制备、评估了五种没有 2-
CCl3 基团的衍
生物,它们看起来完全没有活性(
EC50 > 50 µM),表明 2-三
氯甲基基团对于抗疟原虫活性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