呋霜灵是一种杂环类杀菌剂。其化学名称为N-(2,6-二甲基苯基)-N-(2-呋喃基羰基)-外消旋氨基丙酸甲酯。原药呈双晶形结晶,熔点在70~84℃之间,在水中溶解度为230mg/L,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它属内吸性杀菌剂,专用于防治由卵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如绵腐病、疫病等。对人畜低毒,大鼠急性口服LD50为940mg/kg,急性经皮LD50大于3100mg/kg。
应用呋霜灵可通过干扰核糖体RNA的合成和抑制真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内吸性杀菌剂的作用。它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功能,并可被植物根、茎、叶迅速吸收,运转到植物体内各个部位。因此,在防治观赏植物、蔬菜、果树等土传病害方面表现优异,特别是对腐霉属、疫霉属等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
理化性质呋霜灵为白色无味晶体,熔点分别为70℃和84℃(双晶形)。其蒸气压为0.07mPa(20℃),分配系数lgP=2.7。亨利常数为9.3×10−5Pa⋅m3/mol(计算)。相对密度在20℃时为1.22。水中溶解度为230mg/L(20℃);有机溶剂中,二氯甲烷中的溶解度为600g/kg、丙酮中的溶解度为520g/kg、甲醇中的溶解度为500g/kg、苯中的溶解度为480g/kg、己烷中的溶解度为4g/kg。在中性或弱酸介质中,呋霜灵相对稳定;但在碱性介质中不太稳定,在pH 1和pH 9的土壤中降解半衰期大于200天,在pH 10的土壤中降解半衰期为22天。此外,在300℃以下温度下,该物质较为稳定。
作用机理呋霜灵通过干扰核糖体RNA合成和抑制真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作用。它是一种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功能,并能迅速被植物根、茎、叶吸收,进而均匀分布到植物体内各个部位,因此能够耐雨水冲刷。
毒性呋霜灵的急性经口LD50(大鼠)为940mg/kg,小鼠为603mg/kg;急性经皮LD50(大鼠)大于3100mg/kg,兔为5508mg/kg。对兔子皮肤和眼睛有轻微刺激作用,但对豚鼠皮肤无致敏性。长期每日摄入量(NOEL数据[90d, mg/(kg⋅d)]:大鼠为82,狗为1.8。
合成方法以2,6-二甲基苯胺为原料,先与2-氯丙酸甲酯反应,再与2-呋喃甲酰氯缩合即得呋霜灵。合成步骤如下:
[ \text{2,6-二甲基苯胺} + 2-\text{氯丙酸甲酯} \rightarrow \text{中间产物} ]
[ \text{中间产物} + 2-\text{呋喃甲酰氯} \rightarrow \text{呋霜灵} ]
化学性质双晶形晶体。熔点分别为70℃和84℃,相对密度1.223,蒸气压为7.05×10−8kPa。在20℃时的溶解度(g/kg):丙酮中为520、苯中为480、二氯甲烷中为600、甲醇中为500、水中为0.32。
用途呋霜灵是一种内吸性杀菌剂,适用于防治卵菌纲病菌引起的病害。
生产方法以2,6-二甲基苯胺、α-溴代丙酸丁酯和呋喃酰氯为原料制得呋霜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