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4-methoxybenzyl)-2-(phenylamino)benzamid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4-methoxybenzyl)-2-(phenylamino)benzamide
英文别名
2-anilino-N-[(4-methoxyphenyl)methyl]benzamide
N-(4-methoxybenzyl)-2-(phenylamino)benzamid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21H20N2O2
mdl
——
分子量
332.402
InChiKey
MRENYPMYWJFVJG-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8
  • 重原子数:
    25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
  • 拓扑面积:
    50.4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4-methoxybenzyl)-2-(phenylamino)benzamide三溴化硼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以80%的产率得到N-(4-hydroxybenzyl)-2-(phenylamino)benz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N-2-(苯氨基)苯甲酰胺衍生物作为 COX-2 和 Topo I 的双重抑制剂通过靶向炎症和肿瘤进展来阻止胃肠道癌症
    摘要:
    鉴于炎症与癌症之间的密切联系,结合抗炎治疗对于提高抗癌效果是突出的。在I-1的基础上,结合fenamates和酚类设计了一系列靶向COX-2和Topo I的药物。与托芬那酸和I-1相比,最佳化合物1H-30对COX-2的抑制作用增强,对Topo I的抑制作用优于I-1。重要的是,1H-30显示出潜在的抗癌作用并抑制癌细胞中 NF-κB 通路的激活。1H-30抑制 NF-κB 的核转位并抑制 RAW264.7 中 NO、COX-2 和 IL-1β 的产生。体内,1H-30显示可接受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在不影响体重的情况下降低肿瘤生长,下调 COX-2 和 MMP-9,并在 CT26.WT 荷瘤小鼠中诱导细胞凋亡。因此,1H-30作为一种潜在的 Topo I/COX-2 抑制剂,具有抗炎和抗癌作用,可抑制 NF-κB 通路,有望用于胃肠道癌症治疗。
    DOI:
    10.1021/acs.jmedchem.2c00635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N-2-(苯氨基)苯甲酰胺衍生物作为 COX-2 和 Topo I 的双重抑制剂通过靶向炎症和肿瘤进展来阻止胃肠道癌症
    摘要:
    鉴于炎症与癌症之间的密切联系,结合抗炎治疗对于提高抗癌效果是突出的。在I-1的基础上,结合fenamates和酚类设计了一系列靶向COX-2和Topo I的药物。与托芬那酸和I-1相比,最佳化合物1H-30对COX-2的抑制作用增强,对Topo I的抑制作用优于I-1。重要的是,1H-30显示出潜在的抗癌作用并抑制癌细胞中 NF-κB 通路的激活。1H-30抑制 NF-κB 的核转位并抑制 RAW264.7 中 NO、COX-2 和 IL-1β 的产生。体内,1H-30显示可接受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在不影响体重的情况下降低肿瘤生长,下调 COX-2 和 MMP-9,并在 CT26.WT 荷瘤小鼠中诱导细胞凋亡。因此,1H-30作为一种潜在的 Topo I/COX-2 抑制剂,具有抗炎和抗癌作用,可抑制 NF-κB 通路,有望用于胃肠道癌症治疗。
    DOI:
    10.1021/acs.jmedchem.2c0063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N-2-(phenylamino) benzamide derivatives as novel anti-glioblastoma agents: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作者:Junfang Li、Xiaoling Hu、Tian Luo、Yingmei Lu、Yiyue Feng、Honghua Zhang、Dan Liu、Xiaohong Fan、Yuqing Wang、Liming Jiang、Yuying Wang、Xiangyong Hao、Tao Shi、Zhen Wang
    DOI:10.1016/j.ejmech.2021.113817
    日期:2021.12
    we designed a series of N-2-(phenylamino) benzamide derivatives as novel anti-glioblastoma agents based on structure modification on 1,5-naphthyridine derivatives (Topo I inhibitors). Notably, the target compounds I-1 (33.61 ± 1.15 μM) and I-8 (45.01 ± 2.37 μM) were confirmed to inhibit COX-2, while a previous reported compound (1,5-naphthyridine derivative) resulted nearly inactive towards COX-2 (IC50 > 150 μM)
    胶质母细胞瘤是最致命的脑肿瘤之一。关键的化学疗法主要是具有适度临床成功的烷化剂。鉴于这种迫切的需求,并受到通过同时使用 Topo I 抑制剂和 COX-2 抑制剂的 II 期试验令人鼓舞的结果的启发,我们设计了一系列N- 2-(苯基)苯甲酰胺衍生物作为基于结构修饰的新型抗胶质母细胞瘤药物1,5-萘啶生物(Topo I 抑制剂)。值得注意的是,目标化合物I-1 (33.61 ± 1.15 μM) 和I-8 (45.01 ± 2.37 μM) 被证实可抑制 COX-2,而先前报道的化合物 (1,5-萘啶生物) 对 COX 几乎无活性-2 (IC 50  > 150 μM)。此外,I-1和与母体化合物1,5-萘啶生物相比, I-8具有更高的抗增殖、抗迁移、抗侵袭作用,表明基于母体的修饰成功。此外,I-1在 C6 胶质瘤原位模型 (TGI = 66.7%) 和 U87MG 异种移植模型 (TGI
  • 一种N-芳基邻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申请人:南华大学
    公开号:CN113651768A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N‑芳基邻基苯甲酰胺类酸化合物抗脑内肿瘤活性化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其结构通式为:其中:R1为卤素F或Cl或Br或I、烷基、杂烷烃基、硝基的一种或几种,R1在苯环上的取代位置为2位、3位、4位,取代基数量为单取代或多取代;R2为卤素F或Cl或Br或I、烷基、杂烷烃基、硝基的一种或几种;R2在苯环上的取代位置为2位、3位、4位,取代基数量为单取代或多取代;R3为杂环或苯并杂环;n为1‑3;X为N或CH。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显著COX‑2抑制作用和拓扑异构酶抑制作用,对于是多种肿瘤,特别是脑内肿瘤如胶质瘤等在体内外具有显著抑制增殖,侵袭,迁移,并具有阻滞周期阻滞等作用,是一类新型多靶点抗肿瘤药物。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