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丙酰菌胺是非对映异构体A∶B大约1:1、R:S大约95∶5的混合物。纯品为无色结晶状固体,原药为淡黄色粉末,熔点分别为AR 161.7℃和BR 157.6℃。蒸气压:AR为2×10-3mPa、BR为3×10-3 mPa(均在20℃时气体饱和法,OECD104)。分配系数K- lgP分别为AR 4.23和BR 4.28(均在22℃)。亨利常数分别为AR 4×10-4Pa·m3/mol、BR 5×10-4Pa·m3/mol(均为20℃时)。相对密度为1.17(20℃),水中溶解度(mg/L,pH 7,20℃)分别为AR 1.7、BR 1.9。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g/L, 20℃)分别为丙酮153、甲醇106、甲苯38、己烷0.9。
毒性急性经口LD50 ( mg/kg):雄性和雌性大鼠和小鼠均大于5000mg/kg。急性经皮LD50(4h):雄性和雌性大鼠大于5000mg/kg。对兔皮肤和眼睛无刺激,对豚鼠皮肤无致敏性。吸入LC50(4h):灰尘条件下,雄性和雌性大鼠均大于5000mg/L。2年喂养试验中,大鼠和小鼠的无作用剂量分别为400mg/kg;狗1年的喂养试验无作用剂量为200mg/kg。ADI值为0.03mg/kg;(FSC)为0.014mg/kg。体内和体外测试均未表现出致突变性。
应用环丙酰菌胺是一种内吸性保护杀菌剂,不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其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抑制黑色素生物合成;二是感染病菌后可加速植物抗菌素如稻壳酮A和樱花亭的产生。这种抗性机制表明环丙酰菌胺可能对其他病害也有活性。具体在稻瘟病中,它通过抑制从小柱孢酮到1,3,8-三羟基萘和从柱孢醒到1,8-二羟基萘的脱氢反应来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同时通过增加伴随稻瘟菌感染产生的植物抗菌素来提高抗性。
合成方法环丙酰菌胺以丁酸乙酯为起始原料制得中间体取代的环丙酰氯,与由对氯苯乙酮作为起始原料制备的取代苄胺反应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