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Amino-5.3'.4'-trichlor-benzophenon | 4025-08-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Amino-5.3'.4'-trichlor-benzophenon
英文别名
(2-Amino-5-chlorophenyl)(3,4-dichlorophenyl)methanone;(2-amino-5-chlorophenyl)-(3,4-dichlorophenyl)methanone
2-Amino-5.3'.4'-trichlor-benzophenon化学式
CAS
4025-08-5
化学式
C13H8Cl3NO
mdl
——
分子量
300.572
InChiKey
ABARXXWMVAARMR-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03-105 °C
  • 沸点:
    481.8±45.0 °C(Predicted)
  • 密度:
    1.461±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
  • 重原子数:
    18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43.1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2

安全信息

  • 海关编码:
    292239909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Amino-5.3'.4'-trichlor-benzophenon吡啶4-二甲氨基吡啶 作用下, 以 乙醇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18.0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二氢喹唑啉类作为一种新型布氏锥虫锥虫硫酮还原酶抑制剂:通过蛋白质晶体学发现、合成和表征其结合模式
    摘要:
    锥虫硫酮还原酶 (TryR) 是一种在寄生虫布氏锥虫中经过基因验证的药物靶点,人类非洲锥虫病的病原体。在这里,我们报告了基于 3,4-二氢喹唑啉支架的一系列新型 TryR 抑制剂的发现、合成和开发。此外,还展示了 TryR 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单独以及与该系列的底物和抑制剂复合。这代表了非共价配体和这种酶之间的高分辨率复合物的第一份报告。结构研究表明,在配体结合后,酶会发生构象变化,产生一个新的亚袋,该亚袋被配体上的芳基占据。因此,抑制剂实际上在原本较大的、暴露于溶剂的活性位点内产生了它自己的小结合袋。TryR-配体结构随后用于指导抑制剂的合成,包括挑战诱导子口袋的类似物。这导致开发出对 TryR 和T. brucei寄生虫在全细胞测定中。
    DOI:
    10.1021/jm200312v
  • 作为产物:
    描述:
    3,4-二氯溴苯2-氨基-5-氯苯甲酸正丁基锂 作用下, 以 乙醚正己烷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4.0h, 生成 2-Amino-5.3'.4'-trichlor-benzophenon
    参考文献:
    名称:
    二氢喹唑啉类作为一种新型布氏锥虫锥虫硫酮还原酶抑制剂:通过蛋白质晶体学发现、合成和表征其结合模式
    摘要:
    锥虫硫酮还原酶 (TryR) 是一种在寄生虫布氏锥虫中经过基因验证的药物靶点,人类非洲锥虫病的病原体。在这里,我们报告了基于 3,4-二氢喹唑啉支架的一系列新型 TryR 抑制剂的发现、合成和开发。此外,还展示了 TryR 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单独以及与该系列的底物和抑制剂复合。这代表了非共价配体和这种酶之间的高分辨率复合物的第一份报告。结构研究表明,在配体结合后,酶会发生构象变化,产生一个新的亚袋,该亚袋被配体上的芳基占据。因此,抑制剂实际上在原本较大的、暴露于溶剂的活性位点内产生了它自己的小结合袋。TryR-配体结构随后用于指导抑制剂的合成,包括挑战诱导子口袋的类似物。这导致开发出对 TryR 和T. brucei寄生虫在全细胞测定中。
    DOI:
    10.1021/jm200312v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symmetric Reduction of 2-Aminobenzophenone Using Yeast, 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
    作者:Masahiro KATO、Kazuo SASAHARA、Kiyoshige OCHI、Hiroyuki AKITA、Takeshi OISHI
    DOI:10.1248/cpb.39.2498
    日期:——
    (±)-N-Isonicotinoyl-2-amino-5-chlorobenzhydrol (1) is a rice plant growth regulator which shortens the second leaf sheaths. One of the enantiomers, (S)-1, was obtained by microbiological asymmetric reduction of 2-amino-5-chlorobenzophenone using 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 followed by isonicotinoylation. Several substituted benzhydrol derivatives were also prepared by use of the same biological method and converted to N-isonicotinoyl compounds. The growth-regulating activities of these compounds were evaluated.
    (±)-N-异烟酰基-2-氨基-5-氯苯基醇 (1) 是一种水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缩短第二片叶鞘。通过使用红酵母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对2-氨基-5-氯苯酮进行微生物不对称还原,得到了其中一个对映体(S)-1,随后进行异烟酰化。还通过相同的生物方法制备了几种取代的苯基醇衍生物,并转化为N-异烟酰基化合物。对这些化合物的生长调节活性进行了评估。
  • Dihydroquinazolines as a Novel Class of Trypanosoma brucei Trypanothione Reductase Inhibitors: Discovery,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ir Binding Mode by Protein Crystallography
    作者:Stephen Patterson、Magnus S. Alphey、Deuan C. Jones、Emma J. Shanks、Ian P. Street、Julie A. Frearson、Paul G. Wyatt、Ian H. Gilbert、Alan H. Fairlamb
    DOI:10.1021/jm200312v
    日期:2011.10.13
    validated drug target in the parasite Trypanosoma brucei, the causative agent of human African trypanosomiasis. Here we report the discovery, synthesis, and development of a novel series of TryR inhibitors based on a 3,4-dihydroquinazoline scaffold. In addition, a high resolution crystal structure of TryR, alone and in complex with substrates and inhibitors from this series, is presented. This represents
    锥虫硫酮还原酶 (TryR) 是一种在寄生虫布氏锥虫中经过基因验证的药物靶点,人类非洲锥虫病的病原体。在这里,我们报告了基于 3,4-二氢喹唑啉支架的一系列新型 TryR 抑制剂的发现、合成和开发。此外,还展示了 TryR 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单独以及与该系列的底物和抑制剂复合。这代表了非共价配体和这种酶之间的高分辨率复合物的第一份报告。结构研究表明,在配体结合后,酶会发生构象变化,产生一个新的亚袋,该亚袋被配体上的芳基占据。因此,抑制剂实际上在原本较大的、暴露于溶剂的活性位点内产生了它自己的小结合袋。TryR-配体结构随后用于指导抑制剂的合成,包括挑战诱导子口袋的类似物。这导致开发出对 TryR 和T. brucei寄生虫在全细胞测定中。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