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diethylamino-6-amino-7-methylpurine | 55211-71-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diethylamino-6-amino-7-methylpurine
英文别名
7,N2,N2-trimethyl-7H-purine-2,6-diamine;2-dimethylamino-6-amino-7-methylpurine;2-Dimethylamino-6-amino-7-methylpurin;Wfrzpzwpnubdaf-uhfffaoysa-;2-N,2-N,7-trimethylpurine-2,6-diamine
2-diethylamino-6-amino-7-methylpurine化学式
CAS
55211-71-7
化学式
C8H12N6
mdl
——
分子量
192.223
InChiKey
WFRZPZWPNUBDAF-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428.5±55.0 °C(Predicted)
  • 密度:
    1.43±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2
  • 重原子数:
    14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8
  • 拓扑面积:
    72.9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5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diethylamino-6-amino-7-methylpurinepotassium carbonate三氯氧磷 作用下, 以 氯仿 为溶剂, 反应 8.0h, 生成 P,P-di(aziridin-1-yl)-N-(8-chloro-2-(dimethylamino)-7-methyl-7H-purin-6-yl)phosphinic 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6-diethylenimidophosphamido- and 6-triethyleniminophosphazopurines
    摘要:
    DOI:
    10.1007/bf00758455
  • 作为产物:
    描述:
    6-氨基-2-氯-7-甲基嘌呤二甲胺 为溶剂, 反应 3.0h, 以75.5%的产率得到2-diethylamino-6-amino-7-methylpurine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6-diethylenimidophosphamido- and 6-triethyleniminophosphazopurines
    摘要:
    DOI:
    10.1007/bf0075845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
    作者:GOLOVCHINSKAYA E. S.、 CHERNOV V. A.、 CHAMAN E. S.、 NIKOLAEVA L. A.
    DOI:——
    日期:——
  • US4122173A
    申请人:——
    公开号:US4122173A
    公开(公告)日:1978-10-24
  • US4147867A
    申请人:——
    公开号:US4147867A
    公开(公告)日:1979-04-03
  • Synthesis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6-diethylenimidophosphamido- and 6-triethyleniminophosphazopurines
    作者:R. G. Glushkov、L. A. Nikolaeva、E. S. Golovchinskaya、V. A. Chernov、A. I. Kravchenko、O. V. Kozlova、L. A. Gutorov
    DOI:10.1007/bf00758455
    日期:198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