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氟戊烷 | 41909-29-9

中文名称
3-氟戊烷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pentyl fluoride
英文别名
3-fluoropentane
3-氟戊烷化学式
CAS
41909-29-9
化学式
C5H11F
mdl
——
分子量
90.1407
InChiKey
FBWYFZYJEAMPHJ-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20.5°C (estimate)
  • 沸点:
    53.65°C (estimate)
  • 密度:
    0.7915 (estimate)
  • 保留指数:
    573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4
  • 重原子数:
    6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SDS

SDS:169e7cebf1c7fceb4477a0d3fd039a9c
查看

反应信息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フッ素化炭化水素の製造方法
    申请人: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公开号:JP2017210411A
    公开(公告)日:2017-11-30
    【課題】フッ素化炭化水素を工業的に有利に製造する方法の提供。【解決手段】ハロゲン化炭化水素系溶媒中、N−X結合(Xは、塩素原子、臭素原子又はヨウ素原子から選択されるハロゲン原子)を有する化合物の存在下に、式(1)で示される2級又は3級のエーテル化合物と、式(2)で示される酸フルオリドとを接触させる、式(3)で示されるフッ素化炭化水素の製造方法。(R1、R2は各々独立にC1〜C3のアルキル基;R3はH、メチル基又はエチル基;R4及びR5はメチル基又はエチル基;R1とR2は結合して環構造を形成してもよい)【選択図】なし
    提供一种工业上有利的制造氟化碳化氢的方法。在卤代碳化氢类溶剂中,在具有N-X键(其中X为从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中选择的卤素原子)的化合物存在下,将二级或三级醚化合物(由式(1)表示)与酸氟化物(由式(2)表示)接触,制备出氟化碳化氢(由式(3)表示)的方法。(其中R1、R2分别独立为C1-C3的烷基;R3为氢、甲基或乙基;R4和R5为甲基或乙基;R1和R2可结合形成环结构) 【选择图】无
  • Synthesis of acyl fluorides <i>via</i> photocatalytic fluorination of aldehydic C–H bonds
    作者:Michael Meanwell、Johannes Lehmann、Marc Eichenberger、Rainer E. Martin、Robert Britton
    DOI:10.1039/c8cc06375c
    日期:——
    demonstrate that acyl fluorides can be prepared directly from aldehydes via a C(sp2)–H fluorination reaction involving the inexpensive photocatalyst sodium decatungstate and electrophilic fluorinating agent N-fluorobenzenesulfonimide. This convenient fluorination strategy enables direct conversion of aliphatic and aromatic aldehydes into acylating agents.
    酰氟由于其独特的稳定性而成为通用的酰化剂。然而,它们的合成可能带来挑战,并且通常通过羧酸的脱氧氟化来完成。在这里,我们证明了酰氯可以直接由醛类通过C(sp 2)-H氟化反应制备,该反应涉及廉价的光催化剂脱卡酸钠和亲电氟化剂N-氟苯磺酰亚胺。这种方便的氟化策略可将脂族和芳族醛直接转化为酰化剂。
  • Une evaluation du
    作者:D.U. Robert、G.N. Flatau、A. Cambon、J.G. Riess
    DOI:10.1016/s0040-4020(01)83214-2
    日期:1973.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