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bis(3-(tert-butyl)phenyl)amine | 58164-04-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bis(3-(tert-butyl)phenyl)amine
英文别名
Bis(3-tert-butylphenyl)amine;3-tert-butyl-N-(3-tert-butylphenyl)aniline
bis(3-(tert-butyl)phenyl)amine化学式
CAS
58164-04-8
化学式
C20H27N
mdl
——
分子量
281.441
InChiKey
KHNPQCFQKCRNKS-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373.7±31.0 °C(Predicted)
  • 密度:
    0.974±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8
  • 重原子数:
    21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
  • 拓扑面积:
    12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bis(3-(tert-butyl)phenyl)aminetris-(dibenzylideneacetone)dipalladium(0)copper(l) iodide新铜试剂sodium t-butanolate 、 tri tert-butylphosphoniumtetrafluoroborate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16.0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器件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器件,属于有机发光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稠环化合物具有式(I)~式(IV)任意一种所示结构。本发明提供的含有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一方面可利用萘环的刚性骨架结构降低激发态结构弛豫程度,从而实现较窄的半峰宽;另一方面还利用硼原子或磷原子与杂原子之间的共振效应实现HOMO和LUMO的分离,从而实现较小的ΔEST和TADF效应,从而实现高的发光效率。同时,通过改变稠环化合物中含有的芳环或杂芳环的种类,还能够实现对延迟荧光寿命和半峰宽的进一步调节。
    公开号:
    CN114181239A
  • 作为产物:
    描述:
    3-叔丁基苯酚 在 palladium on activated carbon 、 甲酸铵 、 lith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间二甲苯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79%的产率得到bis(3-(tert-butyl)phenyl)amine
    参考文献:
    名称:
    钯催化苯酚和甲酸铵直接合成二苯胺
    摘要:
    芳胺是在商业上和合成上有用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传统上,它们的制备是通过金属催化的C-N与芳基卤化物的偶联反应实现的。在这项工作中,使用甲酸铵作为胺化剂,从苯酚中制备了17种不同的二芳基胺。酚类化合物由于可从木质素中获得,因此是更理想的原料,使其成为芳基卤化物的有价值的生物可再生替代品。发现甲酸铵是氨的方便替代物和酚的有用胺化试剂。获得二芳基胺产物的产率高至优异,而仅水和CO 2作为转化的副产物产生。
    DOI:
    10.1002/cssc.20190092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다환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申请人:LG CHEM, LTD.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120010134563) Corp. No ▼ 110111-2207995BRN ▼107-81-98139
    公开号:KR102053569B1
    公开(公告)日:2019-12-11
    본 명세서는 화학식 1로 표시되는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소자에 관한 것이다.
    这份规范涉及标记为化学式1的化合物以及包含它的有机发光器件。
  • 一种含硼类化合物及采用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申请人:北京鼎材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号:CN112851698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有机化合物,具有如下式(1)的结构:环A、B、C、D、E分别独立地代表芳环或杂芳环,且相邻的两个环之间可稠合形成含有X1或X2的五元环或六元环;X1和X2分别独立地选自O、S、N、C、Si中的一种;m、n分别独立地为0、1或2,R1至R5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C10链状烷基、C3~C10环烷基、C1~C10烷氧基、卤素、基、硝基、羟基、酯基、硅烷基、基、芳基基、杂芳基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中的一种,且其中的至少一个为式(2)。本发明化合物作为OLED器件中的发光层材料时,表现出优异的器件性能和稳定性。本发明同时保护采用上述通式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HETEROCYCLIC COMPOUND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COMPRISING SAME
    申请人:LG CHEM, LTD.
    公开号:US20210403489A1
    公开(公告)日:2021-12-30
    A compound represented by Formula 1 and a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the compound providing lower driving voltage, improved light efficiency, and improved service lif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一种由公式1表示的化合物和包括该化合物的有机发光装置,该化合物提供较低的驱动电压、改善的光效率和改善的有机发光装置的使用寿命特性。
  • 有机化合物及包含有机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申请人:材料科学有限公司
    公开号:CN114181094A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本发明涉及新型有机化合物及包含该有机化合物的有机发光元件,更详细地,提供一种驱动电压低、能显著改善发光效率及寿命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 含有联萘环的硼杂或磷杂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器件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公开号:CN114195808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联环的杂或杂稠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器件,属于有机发光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稠环化合物,具有式(I)~(II)任意一种所示结构。本发明提供的含有联环的杂或杂稠环化合物,一方面可利用联环的刚性骨架结构降低激发态结构弛豫程度,从而实现较窄的半峰宽;另一方面还利用原子或原子与杂原子之间的共振效应实现HOMO和LUMO的分离,从而实现较小的ΔEST和TADF效应,从而实现高的发光效率。同时,通过改变稠环化合物中含有的芳环或杂芳环的种类,还能够实现对延迟荧光寿命和半峰宽的进一步调节。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