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Ph3Sn(7-hydroxycoumarin(-1H))] | 845255-42-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Ph3Sn(7-hydroxycoumarin(-1H))]
英文别名
[Ph3Sn(umbelliferone(-1H))];7-Triphenylstannyloxychromen-2-one
[Ph3Sn(7-hydroxycoumarin(-1H))]化学式
CAS
845255-42-7
化学式
C27H20O3Sn
mdl
——
分子量
511.164
InChiKey
PNASFSBHKWXENP-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08-210 °C
  • 沸点:
    580.5±60.0 °C(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84
  • 重原子数:
    31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5.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35.5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3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10-菲罗啉[Ph3Sn(7-hydroxycoumarin(-1H))]甲醇 为溶剂, 以78%的产率得到[Ph3Sn(umbelliferone(-1H))]*(1,10-phenanthroline)
    参考文献:
    名称:
    伞形酮(7-羟基香豆素)的Triorganotin(IV)衍生物及其与1,10-菲咯啉的加合物:合成,结构和生物学研究
    摘要:
    使用钠盐法合成了通式为R 3 Sn(Umb)的新三有机锡(IV)衍生物(其中R = Me,n -Bu和Ph; Umb =伞形酮阴离子)。此外,还通过伞形酮的三有机锡(IV)衍生物与1的相互作用合成了通式R 3 Sn(Umb)·phen(其中R = Me和Ph; phen = 1,10-菲咯啉)的加合物。,10-菲咯啉。在IR,NMR(1 H,13 C和119 Sn)和119 SnMössbauer光谱学的基础上讨论了这些衍生物的键合和配位行为。这些研究表明伞形酮在R中起单阴离子双齿配体的作用3 Sn(Umb)通过固态的O(7)和O(1)进行配位。这些聚合的R 3 Sn(Umb)衍生物(其中R = Me和n -Bu)已被提出具有反三角双锥体几何结构,其中三个R基团位于赤道位置,而轴向位置被酚氧和来自相邻分子的O(1)原子。对于Ph 3 Sn(Umb),建议使用伪四面体几何形状。对于R 3,已
    DOI:
    10.1016/j.jorganchem.2004.08.043
  • 作为产物:
    描述:
    7-羟基香豆素三苯基氯化锡 在 NaOMe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以80%的产率得到[Ph3Sn(7-hydroxycoumarin(-1H))]
    参考文献:
    名称:
    伞形酮(7-羟基香豆素)的Triorganotin(IV)衍生物及其与1,10-菲咯啉的加合物:合成,结构和生物学研究
    摘要:
    使用钠盐法合成了通式为R 3 Sn(Umb)的新三有机锡(IV)衍生物(其中R = Me,n -Bu和Ph; Umb =伞形酮阴离子)。此外,还通过伞形酮的三有机锡(IV)衍生物与1的相互作用合成了通式R 3 Sn(Umb)·phen(其中R = Me和Ph; phen = 1,10-菲咯啉)的加合物。,10-菲咯啉。在IR,NMR(1 H,13 C和119 Sn)和119 SnMössbauer光谱学的基础上讨论了这些衍生物的键合和配位行为。这些研究表明伞形酮在R中起单阴离子双齿配体的作用3 Sn(Umb)通过固态的O(7)和O(1)进行配位。这些聚合的R 3 Sn(Umb)衍生物(其中R = Me和n -Bu)已被提出具有反三角双锥体几何结构,其中三个R基团位于赤道位置,而轴向位置被酚氧和来自相邻分子的O(1)原子。对于Ph 3 Sn(Umb),建议使用伪四面体几何形状。对于R 3,已
    DOI:
    10.1016/j.jorganchem.2004.08.04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