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244792-06-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244792-06-1
化学式
C12H20CuN2S2
mdl
——
分子量
319.982
InChiKey
XBMNPTXUFBRGSQ-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在 Ru(NH3)4(2,2'-bipyridine)(2+)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生成 [Cu(2-pyridylmethylbis(2-methylthioethyl)amine)](1+)
    参考文献:
    名称:
    铜(II / I)三脚架配体络合物的电子转移动力学。
    摘要:
    已在25°C的水溶液中(mu = 0.10 M)检查了三种与多种还原和氧化反试剂反应的铜(II / I)三脚架配体络合物各自的电子转移动力学。对于所有研究的配体,胺氮用作桥头原子。配体中的两个(PMMEA和PEMEA)在连接的支链上包含两个硫醚硫和一个吡啶基氮作为供体原子,而第三个配体(BPEMEA)具有两个吡啶基氮和一个硫醚硫。还对另外两个紧密相关的三脚架配体复合物进行了非常有限的动力学研究。将结果与我们先前对Cu(II / I)系统的动力学研究进行了比较,该系统涉及在所有三个分支上均带有硫醚硫供体原子的三脚架配体(TMMEA)。在所有系统中 Cu(II / I)电子自交换率常数(k(11))令人惊讶地小,范围约为0.03-50 M(-)(1)s(-)(1)。该结果与Yandell报道的早期研究相一致,该研究涉及用四个相似的三脚架配体系统还原Cu(II)配合物,并且得出结论,主要反应途径
    DOI:
    10.1021/ic030176c
  • 作为产物:
    描述:
    [Cu(2-pyridylmethylbis(2-methylthioethyl)amine)](1+) 在 Ru(NH3)5(isonicotinamide)(3+)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铜(II / I)三脚架配体络合物的电子转移动力学。
    摘要:
    已在25°C的水溶液中(mu = 0.10 M)检查了三种与多种还原和氧化反试剂反应的铜(II / I)三脚架配体络合物各自的电子转移动力学。对于所有研究的配体,胺氮用作桥头原子。配体中的两个(PMMEA和PEMEA)在连接的支链上包含两个硫醚硫和一个吡啶基氮作为供体原子,而第三个配体(BPEMEA)具有两个吡啶基氮和一个硫醚硫。还对另外两个紧密相关的三脚架配体复合物进行了非常有限的动力学研究。将结果与我们先前对Cu(II / I)系统的动力学研究进行了比较,该系统涉及在所有三个分支上均带有硫醚硫供体原子的三脚架配体(TMMEA)。在所有系统中 Cu(II / I)电子自交换率常数(k(11))令人惊讶地小,范围约为0.03-50 M(-)(1)s(-)(1)。该结果与Yandell报道的早期研究相一致,该研究涉及用四个相似的三脚架配体系统还原Cu(II)配合物,并且得出结论,主要反应途径
    DOI:
    10.1021/ic030176c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Copper(II) Complex Formation with Tripodal Aminopolythiaether and Aminopolypyridyl Ligands in Aqueous Solution
    作者:Edna A. Ambundo、Marie-Veronique Deydier、L. A. Ochrymowycz、D. B. Rorabacher
    DOI:10.1021/ic990904p
    日期:2000.3.1
    too sterically hindered to participate in initial coordinate bond formation, the first bond must involve a thiaether sulfur or a pyridine nitrogen on one of the pendant legs followed by coordination to the bridgehead nitrogen to complete the first chelate ring. All kinetic data ar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this presumed sequence in the bond formation steps. For the two ligands in which all three pendant
    在25°C,μ= 0.10 M(NaClO4)的溶液中研究了与12个相关三脚架配体反应的离子的络合物形成动力学。对于大多数研究的配体,已解析了未质子化和单质子化配体物种的比形成速率常数。本研究中包括的所有三脚架配体均包含桥头胺氮,其三个分支由2-甲基乙基或2-乙基乙基和/或2-吡啶基乙基或2-吡啶基甲基组成。由于桥头氮在空间上太受阻碍而无法参与初始配位键的形成,因此第一个键必须在一个侧链上包含吡啶氮,然后与桥头氮配位以完成第一个螯合环。所有动力学数据均根据键形成步骤中的这一假定顺序进行解释。对于其中所有三个侧链都含有供体原子的两个配体,速率确定步骤似乎是在第二个键形成(螯合物闭环)时,尽管区别尚不明确。对于所有其他未质子化的配体,动力学行为与速率决定的第一键形成是一致的。在质子化时,在某些情况下,速率确定步骤似乎转移到与第二键形成相关的质子损失点。一个特别有趣的发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5,5'',6,6'',7,7'',8,8''-八氢-3,3''-二叔丁基-1,1''-二-2-萘酚,双钾盐 (S)-盐酸沙丁胺醇 (S)-溴烯醇内酯 (S)-7,7-双[(4S)-(苯基)恶唑-2-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N-Fmoc-氨基甲基吡咯烷盐酸盐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7,7-双[(4S)-(苯基)恶唑-2-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3-(叔丁基)-4-(2,6-二异丙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3,3''-双([[1,1''-联苯]-4-基)-[1,1''-联萘]-2,2''-二醇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2,2'',3,3''-四氢-6,6''-二-9-菲基-1,1''-螺双[1H-茚]-7,7''-二醇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6,6)-苯基-C61己酸甲酯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5R)-3,3a,8,8a-四氢茚并[1,2-d]-1,2,3-氧杂噻唑-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S,8aR)-2-(吡啶-2-基)-8,8a-二氢-3aH-茚并[1,2-d]恶唑 (3aS,3''aS,8aR,8''aR)-2,2''-环戊二烯双[3a,8a-二氢-8H-茚并[1,2-d]恶唑]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3S,3aR)-2-(3-氯-4-氰基苯基)-3-环戊基-3,3a,4,5-四氢-2H-苯并[g]吲唑-7-羧酸 (3R,3’’R,4S,4’’S,11bS,11’’bS)-(+)-4,4’’-二叔丁基-4,4’’,5,5’’-四氢-3,3’’-联-3H-二萘酚[2,1-c:1’’,2’’-e]膦(S)-BINAPINE (3-三苯基甲氨基甲基)吡啶 (3-[(E)-1-氰基-2-乙氧基-2-hydroxyethenyl]-1-氧代-1H-茚-2-甲酰胺) (2′′-甲基氨基-1,1′′-联苯-2-基)甲烷磺酰基铝(II)二聚体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4S)-Fmoc-4-三氟甲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3R)-3-(叔丁基)-2-(二叔丁基膦基)-4-甲氧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