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2-furyl)pyridine 1-oxide | 55484-26-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2-furyl)pyridine 1-oxide
英文别名
(Furyl-2)-4 pyridin-N-oxid;4-furan-2-yl-pyridine 1-oxide;4-(furan-2-yl)-1-oxidopyridin-1-ium
4-(2-furyl)pyridine 1-oxide化学式
CAS
55484-26-9
化学式
C9H7NO2
mdl
——
分子量
161.16
InChiKey
QZKJOROJWMBCIL-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61 °C
  • 沸点:
    390.7±25.0 °C(Predicted)
  • 密度:
    1.19±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58
  • 重原子数:
    12.0
  • 可旋转键数:
    1.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40.08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2.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甲基苯基亚砜4-(2-furyl)pyridine 1-oxide正丁基锂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正己烷 为溶剂, 以54 %的产率得到2-苯基呋喃
    参考文献:
    名称:
    氮杂芳烃 N-氧化物的 N-氧化物到碳的转变
    摘要:
    改变环系统内原子特性的反应正在成为分子结构位点选择性编辑的有价值的工具。在此,我们描述了一种不发达的转化的扩展,该转化直接将氮杂芳烃衍生的N-氧化物转化为全碳芳烃。这种环嬗变表现出良好的官能团耐受性,并在一次实验室操作中用未取代、取代或同位素标记的碳原子取代N-氧化物部分。
    DOI:
    10.1021/acs.orglett.4c01263
  • 作为产物:
    描述:
    4-(2-furyl)pyridine 在 peroxy phthalic acid 作用下, 生成 4-(2-furyl)pyridine 1-oxide
    参考文献:
    名称:
    Ribereau,P. et al., Comptes Rendus des Seances de l'Academie des Sciences, Serie C: Sciences Chimiques, 1975, vol. 280, p. 293 - 296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romatic interactions with heterocycles in water
    作者:Gloria Tobajas-Curiel、Qingqing Sun、Jeremy K. M. Sanders、Pablo Ballester、Christopher A. Hunter
    DOI:10.1039/d3sc03824f
    日期:——
    well-defined supramolecular complexes that can be studied in different solvents provide a platform for separating and quantifying free energy contributions due to functional group interactions and desolvation. Here 1:1 complexes formed between four different calix[4]pyrrole receptors and eleven different pyridine N-oxide guests have been used to dissect the factors that govern aromatic interactions with heterocycles
    可以在不同溶剂中研究的构象明确的超分子复合物提供了一个平台,用于分离和量化由于官能团相互作用和去溶剂化而产生的自由能贡献。这里,四种不同的杯[4]吡咯受体和十一种不同的吡啶N-氧化物客体之间形成的1:1复合物已被用来剖析控制氯仿溶液中芳香族与杂环相互作用的因素。 1 H NMR谱显示配合物的三维结构通过受体底部的吡咯供体和客体上的N-氧化物受体之间的四个H键相互作用固定,锁定相互作用官能团的几何排列在受体另一端的结合口袋中。客体上的芳香杂环与受体的侧壁产生两次堆积相互作用和两次边对面相互作用。使用化学双突变体循环来测量这四种芳香族相互作用对复合物整体稳定性的自由能贡献。在氯仿中,与吡啶嘧啶呋喃噻吩噻唑测量的芳香族相互作用类似于与苯基的相互作用,但引入杂原子的效果取决于它相对于空腔芳香族侧壁的位置。定向到结合位点侧壁的π面的氮孤对导致高达8 kJ mol -1的排斥相互作用。在中,杂环芳族相互作用都明显更有利(高达
  • Saeki, Seitaro; Kondo, Sachiko; Hayashi, Takaaki,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1984, vol. 32, # 5, p. 1780 - 1789
    作者:Saeki, Seitaro、Kondo, Sachiko、Hayashi, Takaaki、Hamana, Masatomo
    DOI:——
    日期:——
  • Saeki, S.; Kondo, S.; Hayashi, T., Heterocycles, 1984, vol. 21, # 2, p. 537
    作者:Saeki, S.、Kondo, S.、Hayashi, T.、Hamana, M.
    DOI:——
    日期:——
  • SAEKI, S.;KONDO, S.;HAYASHI, T.;HAMANA, M., HETEROCYCLES, 1984, 21, N 2, 537
    作者:SAEKI, S.、KONDO, S.、HAYASHI, T.、HAMANA, M.
    DOI:——
    日期:——
  • RIBEREAU P.; NEVERS G.; PASTOUR P.; QUEGUINER G., C. R. ACAD. SCI. <CHDC-AQ>, 1975, C 280, NO 5, 293-296
    作者:RIBEREAU P.、 NEVERS G.、 PASTOUR P.、 QUEGUINER G.
    DOI:——
    日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S)-氨氯地平-d4 (R,S)-可替宁N-氧化物-甲基-d3 (R)-(+)-2,2'',6,6''-四甲氧基-4,4''-双(二苯基膦基)-3,3''-联吡啶(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N'-亚硝基尼古丁 (R)-DRF053二盐酸盐 (5E)-5-[(2,5-二甲基-1-吡啶-3-基-吡咯-3-基)亚甲基]-2-亚磺酰基-1,3-噻唑烷-4-酮 (5-溴-3-吡啶基)[4-(1-吡咯烷基)-1-哌啶基]甲酮 (5-氨基-6-氰基-7-甲基[1,2]噻唑并[4,5-b]吡啶-3-甲酰胺) (2S,2'S)-(-)-[N,N'-双(2-吡啶基甲基]-2,2'-联吡咯烷双(乙腈)铁(II)六氟锑酸盐 (2S)-2-[[[9-丙-2-基-6-[(4-吡啶-2-基苯基)甲基氨基]嘌呤-2-基]氨基]丁-1-醇 (2R,2''R)-(+)-[N,N''-双(2-吡啶基甲基)]-2,2''-联吡咯烷四盐酸盐 (1'R,2'S)-尼古丁1,1'-Di-N-氧化物 黄色素-37 麦斯明-D4 麦司明 麝香吡啶 鲁非罗尼 鲁卡他胺 高氯酸N-甲基甲基吡啶正离子 高氯酸,吡啶 高奎宁酸 马来酸溴苯那敏 马来酸氯苯那敏-D6 马来酸左氨氯地平 顺式-双(异硫氰基)(2,2'-联吡啶基-4,4'-二羧基)(4,4'-二-壬基-2'-联吡啶基)钌(II) 顺式-二氯二(4-氯吡啶)铂 顺式-二(2,2'-联吡啶)二氯铬氯化物 顺式-1-(4-甲氧基苄基)-3-羟基-5-(3-吡啶)-2-吡咯烷酮 顺-双(2,2-二吡啶)二氯化钌(II) 水合物 顺-双(2,2'-二吡啶基)二氯化钌(II)二水合物 顺-二氯二(吡啶)铂(II) 顺-二(2,2'-联吡啶)二氯化钌(II)二水合物 韦德伊斯试剂 非那吡啶 非洛地平杂质C 非洛地平 非戈替尼 非布索坦杂质66 非尼拉朵 非尼拉敏 雷索替丁 阿雷地平 阿瑞洛莫 阿扎那韦中间体 阿培利司N-6 阿伐曲波帕杂质40 间硝苯地平 间-硝苯地平 镉,二碘四(4-甲基吡啶)- 锌,二溴二[4-吡啶羧硫代酸(2-吡啶基亚甲基)酰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