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1-morpholinoethyl]-3-amino-1,8-naphthalimide | 69408-85-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1-morpholinoethyl]-3-amino-1,8-naphthalimide
英文别名
5-amino-2-(2-morpholin-4-yl-ethyl)-benzo[de]isoquinoline-1,3-dione;LysoFP-NH2;5-amino-2-(2-morpholin-4-ylethyl)benzo[de]isoquinoline-1,3-dione
N-[1-morpholinoethyl]-3-amino-1,8-naphthalimide化学式
CAS
69408-85-1
化学式
C18H19N3O3
mdl
——
分子量
325.367
InChiKey
JYKPDVFVKOXSSF-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28 °C(Solv: ethanol (64-17-5))
  • 沸点:
    577.9±45.0 °C(Predicted)
  • 密度:
    1.349±0.06 g/cm3(Predicted)
  • 溶解度:
    DMF:20mg/mL; DMSO:20mg/mL; DMSO:PBS (pH 7.2) (1:30):0.03 mg/ml;乙醇:1mg/mL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1
  • 重原子数:
    24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3
  • 拓扑面积:
    75.9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5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1-morpholinoethyl]-3-amino-1,8-naphthalimide聚合甲醛三氟乙酸 作用下, 以 neat (no solvent) 为溶剂, 反应 3.0h, 以44%的产率得到bis-{N-[1-morpholinoethyl]}-9,18,-methano-1,8-naphthalimido-[b,f][1,5]-diazocine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photophysical and cytotoxicity evaluations of DNA targeting agents based on 3-amino-1,8-naphthalimide derived Tröger's bases
    摘要:
    描述了由相应的 3-氨基-1,8-萘二甲酰亚胺前体 6-10 形成的含有 Tröger 碱 1-5 的五种双-1,8-萘二甲酰亚胺的合成和表征。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在几种有机溶剂和水中进行了 1-5 和 6-10 的光物理研究,并作为 pH 的函数。还使用小牛胸腺 DNA (ct-DNA) 通过多次 UV-Vis 吸收和荧光实验研究了 1-5 在 pH 7.4 水溶液中的 DNA 结合亲和力。这些分子表现出显着的 DNA 结合亲和力;即使在竞争性介质(50 mM 和 160 mM NaCl,pH 7.4)中,也可以确定 106 M−1 范围内的大结合值 (Kb)。热变性测量还表明 1-5 显着稳定了 DNA 螺旋。使用线性和圆二色性,我们进一步证明DNA结合相互作用通过嵌入和凹槽结合发生。使用共焦荧光光谱进一步证明 Tröger 的碱基可以快速被细胞吸收; HeLa 和 MCF-7 细胞中的细胞毒性研究表明,大多数 Tröger 碱都是有效的细胞毒性剂,EC50 值在 1.1–12 μM 之间,并且所有活性化合物均通过细胞凋亡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其中高达 70% 的细胞死亡4.培养24小时后观察。
    DOI:
    10.1039/c3ob42213e
  • 作为产物:
    描述:
    3-硝基-1,8-萘二甲酸酐 在 palladium 10% on activated carbon 、 氢气三乙胺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甲苯 为溶剂, 反应 24.0h, 生成 N-[1-morpholinoethyl]-3-amino-1,8-naphthali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photophysical and cytotoxicity evaluations of DNA targeting agents based on 3-amino-1,8-naphthalimide derived Tröger's bases
    摘要:
    描述了由相应的 3-氨基-1,8-萘二甲酰亚胺前体 6-10 形成的含有 Tröger 碱 1-5 的五种双-1,8-萘二甲酰亚胺的合成和表征。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在几种有机溶剂和水中进行了 1-5 和 6-10 的光物理研究,并作为 pH 的函数。还使用小牛胸腺 DNA (ct-DNA) 通过多次 UV-Vis 吸收和荧光实验研究了 1-5 在 pH 7.4 水溶液中的 DNA 结合亲和力。这些分子表现出显着的 DNA 结合亲和力;即使在竞争性介质(50 mM 和 160 mM NaCl,pH 7.4)中,也可以确定 106 M−1 范围内的大结合值 (Kb)。热变性测量还表明 1-5 显着稳定了 DNA 螺旋。使用线性和圆二色性,我们进一步证明DNA结合相互作用通过嵌入和凹槽结合发生。使用共焦荧光光谱进一步证明 Tröger 的碱基可以快速被细胞吸收; HeLa 和 MCF-7 细胞中的细胞毒性研究表明,大多数 Tröger 碱都是有效的细胞毒性剂,EC50 值在 1.1–12 μM 之间,并且所有活性化合物均通过细胞凋亡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其中高达 70% 的细胞死亡4.培养24小时后观察。
    DOI:
    10.1039/c3ob42213e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 New Lysosome-Targetable Turn-On Fluorogenic Probe for Carbon Monoxide Imaging in Living Cells
    作者:Koushik Dhara、Somenath Lohar、Ayan Patra、Priya Roy、Swadhin Kumar Saha、Gobinda Chandra Sadhukhan、Pabitra Chattopadhyay
    DOI:10.1021/acs.analchem.7b05331
    日期:2018.2.20
    A lysosome-targetable fluorogenic probe, LysoFP-NO2, wa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based on a naphthalimide fluorophore that can detect selectively carbon monoxide (CO) in HEPES buffer (pH 7.4, 37 °C)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itro group into an amino-functionalized system in the presence of CO. LysoFP-NO2 triggered a “turn-on” fluorescence response to CO with a simultaneous increase of fluorescence
    基于二甲酰亚胺荧光团设计并合成了可靶向溶酶体的荧光探针LysoFP-NO 2,该探针可通过将硝基转化为乙酰而选择性检测HEPES缓冲液(pH 7.4、37°C​​)中的一氧化碳(CO)。基官能化的系统中的CO。LysoFP-NO存在2触发的“接通”荧光响应于CO与超过75倍的荧光强度的同时增加。该反应对各种相关的反应性氮,氧和具有选择性。而且,该探针是监测活细胞(MCF7)细胞内CO变化的有效候选者,荧光信号特异性地定位在溶酶体区室中。
  • Fernandez Brana; Martinez Sanz; Castellano,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1981, vol. 16, # 3, p. 207 - 212
    作者:Fernandez Brana、Martinez Sanz、Castellano、et al.
    DOI:——
    日期:——
  • BRANA M. F.; SANZ A. M.; CASTELLANO J. M.; ROLDAN C. M.; ROLDAN C., EUR. J. MED. CHEM.-CHIM. THER., 1981, 16, NO 3, 207-212,
    作者:BRANA M. F.、 SANZ A. M.、 CASTELLANO J. M.、 ROLDAN C. M.、 ROLDAN C.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