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PPh3)Au(3-thienylethynyl)] | 1193747-20-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PPh3)Au(3-thienylethynyl)]
英文别名
——
[(PPh3)Au(3-thienylethynyl)]化学式
CAS
1193747-20-4
化学式
C24H18AuPS
mdl
——
分子量
566.413
InChiKey
SPJQSLHBTPYEKQ-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PPh3)Au(3-thienylethynyl)]苄基叠氮 在 tetrakis(actonitrile)copper(I) hexafluorophosphate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以66%的产率得到[(PPh3)Au(1-benzyl-4-(3-thienyl)triazolato)]
    参考文献:
    名称:
    铜催化的Huisgen [3 + 2]与烷基叠氮化物金(I)炔醇的环加成反应。合成,结构和光学性质
    摘要:
    铜(I)催化的Huisgen [3 + 2]环加成反应是一个常规反应,涵盖了范围广泛的有机叠氮化物和主要的末端炔反应伙伴。应变的内部炔烃也可以与叠氮化物进行环加成反应。我们在这里报告四(乙腈)铜(I)六氟磷酸盐催化(膦)-和(N-杂环卡宾)金(I)炔基与苄基叠氮化物的[3 + 2]环加成反应。分离出的产率高达96%。该反应方案广泛地耐受炔基试剂上的功能。形成具有完全1,4-区域选择性的三偶合金(I)产物。据报道,约有15种新的三叠氮化金(I)以及9种晶体结构。带有多环芳族取代基的三唑盐配合物从位于芳族片段上的激发态显示出双单重态和三重态发光。时间分辨发射实验发现与三重态发射亲子关系一致的长寿命。利用随时间变化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来分析吸收和发射跃迁。
    DOI:
    10.1021/om9005774
  • 作为产物:
    描述:
    3-乙炔基噻吩三苯基膦氯金 在 potass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20.0h, 以93.5%的产率得到[(PPh3)Au(3-thienylethynyl)]
    参考文献:
    名称:
    具有二十碳十面体Cu30壳和炔基-Cu界面的原子级精确双金属Au19Cu30纳米团簇
    摘要:
    双金属纳米团簇 Au19Cu30,化学成分为 [Au19Cu30(C≡CR)22(Ph3P)6Cl2](NO3)3(其中 RC≡C 来自 3-乙炔基噻吩 (H3C4S-3-C≡CH) 或乙炔苯 (PhC≡CH) ) 已合成。单X射线结构分析表明,Au19Cu30具有Au@Au12@Cu30@Au6的多壳核结构,包括一个被二十面体Cu30壳包围的中心二十面体Au13(Au@Au12)和一个椅子状六边形Au6壳。炔基碳与 Au19Cu30 纳米团簇表面的空心位点结合,这是炔基保护的合金纳米团簇中的一种新型界面结合模式。Cu30 二十面体是前所未有的,Au19Cu30 代表第一个炔基保护的 Au-Cu 合金纳米团簇。
    DOI:
    10.1021/jacs.7b0462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