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methyl-2,2-diphenylpent-4-enenitrile | 60171-90-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methyl-2,2-diphenylpent-4-enenitrile
英文别名
——
3-methyl-2,2-diphenylpent-4-enenitrile化学式
CAS
60171-90-6
化学式
C18H17N
mdl
——
分子量
247.34
InChiKey
CCGWJONBQQXIFE-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32
  • 重原子数:
    19.0
  • 可旋转键数:
    4.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7
  • 拓扑面积:
    23.79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1.0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3-methyl-2,2-diphenylpent-4-enenitrile 在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 lithium aluminium tetrahydride 、 C50H50Ir2N4 作用下, 以 甲醇乙醚甲苯 为溶剂, 反应 51.0h, 生成 trans-N-benzyl-2,3-dimethyl-4,4-diphenylpyrrolidine
    参考文献:
    名称:
    双功能吡唑啉酮配合物催化分子内加氢胺化:底物范围和机理阐明。
    摘要:
    具有官能团相容性的未活化氨基烯烃的催化分子内环化提供了一种原子经济且简洁的途径,可制得有价值的含氮杂环,但仍然是一个挑战。在本文中,我们报告了我们最近开发的半三明治型吡唑并铱铱催化分子内加氢胺化反应的详细底物范围和机理。这种金属-配体双功能催化剂可在温和的温度(50-110°C)下促进各种伯氨基和仲氨基烯烃的加氢胺化反应,而不会发生诸如氧化胺化等副反应。在维持这些官能团的情况下,发生了含有酯,氰基,溴和羟基的仲氨基烯烃的环化反应,而带有烯丙基取代基的氨基烯烃的反应则具有完美的非对映选择性。催化剂的优化表明,金属的β位上的质子响应性官能团对于有效的催化转化至关重要。动力学分析表明在速率确定步骤中与NH键断裂相关的高度有序的过渡态。根据这些数据以及化学计量反应和DFT计算,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金属-配体配合机制,其中环化过程通过借助布朗斯台德(Brønsted)碱性吡唑并酮配体将氨基顺式加成至配位烯烃键上。
    DOI:
    10.1021/om301063n
  • 作为产物:
    描述:
    Toluene-4-sulfonic acid (1R,2S)-3-cyano-1,2-dimethyl-3,3-diphenyl-propyl ester 在 copper(II) sulfate二甲胺 作用下, 生成 3-methyl-2,2-diphenylpent-4-enenitrile
    参考文献:
    名称:
    关于药物的立体化学研究。21.研究构象因子在二苯丙胺作用中的作用。5-甲基美沙酮非对映异构体的合成及其止痛效果。
    摘要:
    进行了外消旋的苏-和赤--5-甲基美沙酮(分别为3a和3b)的合成,并通过pKa和NMR研究了每种异构体的溶液构象。数据表明3a-HCl仅以内部氢键构象存在,而赤型异构体3b-HCl以构象混合物形式存在。发现赤型外消旋体3b具有(+/-)-美沙酮的镇痛效力的5.4倍,而苏式消旋体3a是无活性的并且没有拮抗剂活性。非活性外消旋体3a包含5S,6R立体异构体,该结构结合了美沙酮和异美沙酮的更具活性的对映异构体中的构型,提示手性中心不能表现为独立的单元,构象因素在控制立体选择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与早期报道一起分析时,这些结果表明,二苯丙胺镇痛药的一种药效学构型具有Ph2CCOEt和+ NHMe2基团的类似反平面的结构。
    DOI:
    10.1021/jm00233a01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ctivation of Alcohols with Carbon Dioxide: Intermolecular Allylation of Weakly Acidic Pronucleophiles
    作者:Simon B. Lang、Theresa M. Locascio、Jon A. Tunge
    DOI:10.1021/ol502023d
    日期:2014.8.15
    coupling of allyl alcohols with nitroalkanes, nitriles, and aldehydes using catalytic Pd(PPh3)4 has been accomplished via activation of C–OH bonds with CO2. The in situ formation of carbonates from alcohols and CO2 facilitates oxidative addition to Pd to form reactive π-allylpalladium intermediates. In addition, the formation of a strong base activates nucleophiles toward the reaction with the π-allylpalladium
    使用催化 Pd(PPh 3 ) 4的烯丙醇与硝基烷烃、腈和醛的直接偶联是通过用 CO 2活化 C-OH 键来实现的。由醇和CO 2原位形成碳酸盐有利于Pd的氧化加成,形成反应性π-烯丙基中间体。此外,强碱的形成会激活亲核试剂与 π-烯丙基亲电子试剂发生反应。总体而言,这种原子经济反应无需使用外部碱即可提供新的 C-C 键,并生成作为唯一的副产物。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