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了α4β2烟碱乙酰胆碱受体部分激动剂(1 R ,5 S )-2,3,4,5- 四氢-7-(三氟甲基)-1,5-甲桥-1 H -3-苯并氮杂卓(1)的代谢和处置、在口服 (1 R,5 S )-2,3,4,5- 四氢-7-(三氟甲基)-1,5-甲桥-1 H -4[14C]-3- 苯并氮杂卓盐酸盐([14C]1)的 Sprague-Dawley 大鼠和眼镜猴中进行了研究。虽然这两种动物都主要(≥62%)通过代谢清除 1,但观察到 1 和总放射性的物种特异性处置特征。完整大鼠的尿液和粪便中的放射性排泄量相同,但胆管封堵动物的放射性主要(72%)在胆汁中排泄。在猴子体内,尿液中的放射性回收率是粪便的 50 倍,而胆汁中的回收率极低(<5%)。两种动物对 1 的代谢方式类似:四电子氧化成四种氨基酸或两种内酰胺中的一种(次要)和葡萄糖醛酸形成(主要)。在大鼠体内,后一种途径主要形成 N -氨基甲酰基葡萄糖醛酸(M6),只存在于胆汁中(占剂量的 69%),而在猴子体内则形成 N - O -葡萄糖醛酸(M5),是胆汁中的次要成分(4%),但却是血浆(62%)和尿液(42%)中的主要成分。在大鼠体内,1 通过肝脏首先转化为 M6(这在大鼠肝细胞中得到证实),其胆汁分泌导致 1 通过 M6 间接进入肠肝循环,表现为双驼峰血浆浓度-时间曲线,1 和总放射性的 t 1/2 较长。而在只形成 M5 的猴子体内,则没有双驼峰血浆浓度-时间曲线,1 和总放射性的 t 1/2 均为中等。这两种葡萄糖醛酸代谢物在化学结构上的差异看似微妙,实则至关重要,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1 在大鼠和猴子体内的总体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