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1253849-93-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1253849-93-2
化学式
C17H14Br2O2
mdl
——
分子量
410.105
InChiKey
OYQAKOSYIBACMH-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46
  • 重原子数:
    21.0
  • 可旋转键数:
    0.0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9
  • 拓扑面积:
    18.46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2.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copper(I) oxide 、 magnesium sulfat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乙二醇 为溶剂, 反应 88.0h, 生成 (N4E,N8E)-2,10-dimethyl-N4,N8-bis(pyridin-2-ylmethylene)-12H-6,12-methanodibenzo[d,g][1,3]dioxocine-4,8-diamine
    参考文献:
    名称:
    新型亚氨基吡啶衍生物:用于制备Fe(ii)和Cu(ii)双核配合物的配体†
    摘要:
    合成了一系列基于二氢苯并呋喃苯并呋喃(BFBF)和甲烷二苯并二氧杂环丁烷(DBDOC)骨架的亚氨基和氨基吡啶配体。这些配体仅与金属如铁(II)和铜(II)形成双核络合物。对于复合物的结构15,16,18,19,20,21,23,和24分别通过X射线晶体学确定。配合物显示出较大的金属核距离,并且取决于金属的性质具有不同的几何形状。观察到铁(II)配合物为八面体几何形状,而铜(II)配合物为八面体几何形状II)复合物24显示出扭曲的三角双锥体几何形状。铁(II)配合物在CO 2与环氧化物的环加成反应中显示出作为催化剂的活性,获得适量的环状碳酸酯。
    DOI:
    10.1039/c5dt04358a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NOVEL PHOSPHINE-BASED CATALYSTS USEFUL FOR THE TELOMERIZATION OF BUTADIENE
    摘要:
    一种基于膦的催化剂组合适用于丁二烯的缩聚反应,产生1-辛烯,包括钯和一类新型膦配体,其特点是具有两个可能官能化的苯环和第三个苯基团,在其中一个邻位的一个邻位上具有烷氧基官能团,这是一个5-或6-成员环的一部分,在这个邻位和相邻的间位之间,这个环不是第二个芳基团的一部分。包括这类膦配体的催化剂可能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并且可以在较低温度下使用,比许多其他膦配体催化剂更节省成本。钯沉淀也可能减少。
    公开号:
    US20130123516A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黄曲霉毒素 D1 顺式-3alpha,8alpha-二氢-4,6-二甲氧基-呋喃并[2,3-b]苯并呋喃 阿莫拉酮 苯甲醇,-α--甲基-4-(2-甲基丙基)-,乙酸酯(9CI) 苯并呋喃,7-氯-2,3-二氢-2,2-二甲基- 苯并呋喃,4-氯-2,3-二氢- 苯并呋喃,2,3-二氢-3-[(苯基硫代)甲基]- 苯并呋喃,2,3-二氢-2-(苯基亚甲基)-,(E)- 苯并二氢呋喃-4-甲醛 苯并二氢呋喃-4-甲酸 苯并二氢呋喃-2-羧酸 胆甾-8-烯-3,15-二醇,(3b,5a,15a)-(9CI) 聚苯硫醚 维拉佐酮杂质24 盐酸依法洛沙 甲基苄基(2,3-二氢苯并呋喃-3-基)氨基甲酸酯 甲基氨基甲酸4-氯-2,3-二氢-2,2-二甲基苯并呋喃-7-基酯 甲基5-氨基-2,3-二氢-1-苯并呋喃-2-羧酸酯 甲基2-乙基-6-羟基-2,3-二氢-1-苯并呋喃-2-羧酸酯 甲基(2S)-2-乙基-2,3-二氢-1-苯并呋喃-2-羧酸酯 环丙基甲胺 灭草呋喃 氘代克百威(呋喃丹) 普芦卡必利杂质H 抗氧剂136 多特林中间体 呋草黄 呋罗芬酸 呋喃酚 十一碳烯 克百威 依法克生 他司美琼 人参宁 二苯基异壬基膦酸酯 二硫代双(甲基氨基甲酸)双(2,3-二氢-2,2-二甲基-7-苯并呋喃)酯 二[2,3-二氢-2,2-二甲基-7-苯并呋喃重氮鎓]硫酸盐 二-2,3-二氢-1-苯并呋喃-5-基乙酸 乙基3-(7-溴-2,3-二氢-1-苯并呋喃-5-基)丙酸酯 丙硫克百威 丁硫克百威 [2H4]-2,3-二氢-5-苯并呋喃乙醇 [2H18]-丁硫克百威 [2-[2-氧代-5-(2,4,4-三甲基戊烷-2-基)-3H-1-苯并呋喃-3-基]-4-(2,4,4-三甲基戊烷-2-基)苯基]乙酸酯 [2,3-二氢-1-苯并呋喃-3-基(苯基)甲基]-二甲基-苯基硅烷 [2,2-二甲基-7-(甲基氨基甲酰氧基)-3H-1-苯并呋喃-3-基](Z)-2-甲基丁-2-烯酸酯 N-甲基氨基甲酸2,3-二氢苯并呋喃-7-基酯 N-甲基氨基甲酸2,3-二氢-2,2,4-三甲基苯并呋喃-7-基酯 N-甲基-[(2,3-二氢苯并[b]呋喃-7-基)甲基]胺 N-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2-基)甲胺盐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