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bis(3-bromomethyl-5-methyl-2-methoxyphenyl)methane | 1477504-98-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bis(3-bromomethyl-5-methyl-2-methoxyphenyl)methane
英文别名
——
bis(3-bromomethyl-5-methyl-2-methoxyphenyl)methane化学式
CAS
1477504-98-5
化学式
C19H22Br2O2
mdl
——
分子量
442.19
InChiKey
LTOOKLLICZXVHR-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463.5±40.0 °C(Predicted)
  • 密度:
    1.433±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7
  • 重原子数:
    23.0
  • 可旋转键数:
    6.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7
  • 拓扑面积:
    18.46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2.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bis(3-bromomethyl-5-methyl-2-methoxyphenyl)methane 在 ammonium hexafluorophosphate 作用下, 以 1,4-二氧六环甲醇 为溶剂, 反应 51.0h, 生成 {bis[3-(N-9-anthrylmethylimidazol-2-yl)methyl-5-methyl-2-methoxyphenyl]methane}hexafluorophosphate
    参考文献:
    名称:
    Dinuclear Ag(i) metallamacrocycles of bis-N-heterocyclic carbenes bridged by calixarene fragments: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chemosensing behavior
    摘要:
    含有双氮杂环卡宾单元和卡唑片段的双核Ag(I)金属大环[{1,1′-R2-3,3′-CH2{(p-R1-C6H2OMe)CH2}m-bisimidazol-2-基}2-Ag2](PF6)2(6a–f)通过与相应的双咪唑盐(5a–f)反应合成。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这些双核配合物的结构中包含由两个NHC–Ag(I)–NHC单元和两个卡唑片段组成的不同尺寸的金属大环。这些配合物随着卡唑片段的上缘(R1)或NHC环的N取代基(R2)的变化显示出不同的构型。配合物中的两个双NHC配体通常呈反式构象,唯有6b中的一对例外。配合物6a和6c–d中,R1为甲基,在其结构中显示出矩形腔。配合物6b中,R1为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叔丁基,采用类似于卡唑的锥形构象。有趣的是,在配合物6c–f的结构中存在阳离子–π相互作用,即Ag(I)与R2的富电子芳烃环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有这些配合物的晶体堆积中都存在分子间C–H⋯F氢键。此外,配合物6a中发现了分子间Ag⋯Ag相互作用,而配合物6c–f中观察到了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这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在配合物6c中形成二维超分子层,而在配合物6a–b及6d–f中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对这些金属大环的荧光化学传感行为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6d能够作为一种高效的荧光化学传感器用于对抗苯醌,6e–f则对C60或C70富勒烯表现出荧光猝灭行为。
    DOI:
    10.1039/c3ce40918j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Dinuclear Ag(i) metallamacrocycles of bis-N-heterocyclic carbenes bridged by calixarene fragments: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chemosensing behavior
    摘要:
    含有双氮杂环卡宾单元和卡唑片段的双核Ag(I)金属大环[{1,1′-R2-3,3′-CH2{(p-R1-C6H2OMe)CH2}m-bisimidazol-2-基}2-Ag2](PF6)2(6a–f)通过与相应的双咪唑盐(5a–f)反应合成。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这些双核配合物的结构中包含由两个NHC–Ag(I)–NHC单元和两个卡唑片段组成的不同尺寸的金属大环。这些配合物随着卡唑片段的上缘(R1)或NHC环的N取代基(R2)的变化显示出不同的构型。配合物中的两个双NHC配体通常呈反式构象,唯有6b中的一对例外。配合物6a和6c–d中,R1为甲基,在其结构中显示出矩形腔。配合物6b中,R1为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叔丁基,采用类似于卡唑的锥形构象。有趣的是,在配合物6c–f的结构中存在阳离子–π相互作用,即Ag(I)与R2的富电子芳烃环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有这些配合物的晶体堆积中都存在分子间C–H⋯F氢键。此外,配合物6a中发现了分子间Ag⋯Ag相互作用,而配合物6c–f中观察到了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这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在配合物6c中形成二维超分子层,而在配合物6a–b及6d–f中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对这些金属大环的荧光化学传感行为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6d能够作为一种高效的荧光化学传感器用于对抗苯醌,6e–f则对C60或C70富勒烯表现出荧光猝灭行为。
    DOI:
    10.1039/c3ce40918j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ono- and dinuclear Hg(II) complexes of bis-(N-heterocyclic carbene) bridged with calixarene fragments: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sensing behavior
    作者:Cai-Xia Lin、Lin Guo、Qing-Shan Li、Zheng-Zhi Zhang、Yao-Feng Yuan、Feng-Bo Xu
    DOI:10.1016/j.jorganchem.2013.09.014
    日期:2014.1
    Mono- and dinuclear Hg(II) complexes of bis-(N-heterocyclic carbene) bridged with calixarene fragments, [HgL](PF6)2 (4a, 4b) and [Hg2L2](PF6)4 (5a, 5b), (L = bis3-(N-1-naphthylmethyl-imidazol-2-ylidene)methyl-5-R-2-methoxyphenyl}methane, a: R = Me, b: R = t-Bu) were both obtained by treatment of corresponding bis-imidazolium salts with mercuric acetate. The structures of complexes 4a and 5a were established
    与杯芳烃片段,[Hg L ](PF 6)2(4a,4b)和[Hg 2 L 2 ](PF 6)4()连接的双-(N-杂环卡宾)的单核和双核Hg(II)配合物5a,5b),(L  =双3-(N -1-基甲基-咪唑-2-亚甲基)甲基-5-R-2-甲氧基苯基}甲烷,a:R = Me,b:R =  t- Bu )都是通过用乙酸汞处理相应的双咪唑盐获得的。配合物4a的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确定5a和5a。单核络合物4a显示出一个小的刚性腔,该腔由阳离子和双-NHC配体组成。双核络合物5a显示了由两个阳离子和两个双-NHC配体形成的28元属环。在4a和5a中,阳离子与配体的甲氧基之间存在短暂的-氧接触。阳离子与配体环之间存在阳离子-π-芳烃相互作用。此外,具有大空腔的配合物5a的荧光化学传感行为对二苯乙炔,(E)-偶氮苯和(E)-4,4'-偶氮二吡啶被研究。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11aR)-3,7-双(3,5-二甲基苯基)-10,11,12,13-四氢-5-羟基-5-氧化物-二茚基[7,1-de:1'',7''-fg][1,3,2]二氧杂膦酸 龙血素C 顺-1,7-二苯基-1-庚烯基-5-醇 那洛西芬 赤杨酮 赤杨二醇 血竭素 蒙桑酮C 萘-2,7-二磺基酸,钠盐 苯酚,4-(1,3-二苯基丁基)-2-(1-苯基乙基)- 苯甲酸,2-[[2-[(2-羧基苯基)氨基]-5-(三氟甲基)苯基]氨基]-5-[[[(4-羟基-3-甲氧苯基)甲基]氨基]甲基]- 苯基-[4-(2-苯基乙炔基)苯基]甲酮 苯基-[2-[3-(三氟甲基)苯基]苯基]甲酮 苯基-[2-(2-苯基苯基)苯基]甲酮 苯基-(3-苯基萘-2-基)甲酮 苯基-(2-苯基环己基)甲酮 苯,[(二甲基苯基)甲基]甲基[(甲基苯基)甲基]- 苯,1,3-二[1-甲基-1-[4-(4-硝基苯氧基)苯基]乙基]- 脱甲氧姜黄 紫外吸收剂 234 粗糠柴苦素 硫酸姜黄素 矮紫玉盘素 益智醇 白桦林烯酮;1,7-双(4-羟基苯基)-4-庚烯-3-酮 甲酮,苯基(1,6,7,8-四氢-1-甲基-5-苯基环戊二烯并[g]吲哚-3-基)- 甲酮,[3-(4-甲氧苯基)-1-苯基-9H-芴-4-基]苯基- 甲酮,(4-氯苯基)[1-(4-氯苯基)-3-苯基-9H-芴-4-基]- 环香草酮 溴敌隆 波森 桤木酮 桑根酮D 杨梅醇 杨梅酮 杨梅联苯环庚醇-15-葡糖苷 替拉那韦 替吡法尼(S型对映体) 替吡法尼 曲沃昔芬 姜黄素葡糖苷酸 姜黄素beta-D-葡糖苷酸 姜黄素4,4'-二乙酸酯 姜黄素-d6 姜黄素 姜烯酮 A 奈帕芬胺杂质D 四甲基姜黄素 四氢脱甲氧基二阿魏酰甲烷 四氢姜黄素二乙酸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