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合成和表征了一系列新的锌(II)酞菁衍生物。这些大环化合物在DMF的红色可见区域显示出清晰的吸收带,这表明它们溶解得很好,几乎没有在该溶剂中聚集。与未取代的酞菁锌(II)相比,所有这些酞菁均具有红移的Q波段(在678–699对670 nm),并且荧光发射相对较弱,并且产生单线态氧的效率更高。单取代的光敏剂还具有对HepG2人肝癌细胞的高光细胞毒性,IC 50值低至0.02–0.05μM(λ= 670 nm,80 mW·cm –2,1.5 J·cm –2)。这些化合物的高光动力活性与其低聚集趋势和高细胞摄取相一致。通过确定该系列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细胞摄取和体外光动力活性,评估了它们的结构活性关系。如共聚焦显微镜所示,单取代的酞菁可以靶向细胞的线粒体和溶酶体,而四取代的酞菁则倾向于靶向细胞的溶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