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130900-48-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130900-48-0
化学式
C20H20
mdl
——
分子量
260.379
InChiKey
YVOLEFFRZPUHGV-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81
  • 重原子数:
    20.0
  • 可旋转键数:
    5.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
  • 拓扑面积:
    0.0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0.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4-苯基-1-丁炔 在 chloro(1,5-cyclooctadiene)rhodium(I) dimer 、 三(4-甲氧苯基)膦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12.0h, 生成 (5-methylenehept-3-yne-1,7-diyl)dibenzene
    参考文献:
    名称:
    末端炔烃和烯基异氰酸酯的对映选择性铑催化 [2 + 2 + 2] 环加成:机理洞察导致统一模型,使产品选择性合理化
    摘要:
    这份手稿描述了末端炔烃和烯基异氰酸酯的不对称铑催化 [2 + 2 + 2] 环加成反应的发展和范围,导致形成吲哚里西啶和喹尼西啶支架。亚磷酰胺配体的使用证明对于避免竞争性末端炔二聚化至关重要。脂肪族和芳香族末端炔烃都能很好地参与,产物选择性与炔烃的空间和电子特性有关。亚磷酰胺配体的操纵导致对映选择性和产物选择性的调整,当从基于 Taddol 的亚磷酰胺转移到基于双酚的亚磷酰胺时,脂肪族炔烃可以看到产物选择性的完全转变。末端和 1,1-二取代烯烃的耐受性几乎相同。一系列竞争实验的检查与反应结果的分析相结合,为操作催化循环提供了相当多的启示。通过对氯化铑(鳕鱼)/亚磷酰胺配合物的一系列 X 射线结构的详细研究,我们制定了一个机械假设,使观察到的产品选择性合理化。
    DOI:
    10.1021/ja905065j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 Switchable Gold Catalyst by Encapsulation in a Self-Assembled Cage
    作者:Anne C. H. Jans、Adrián Gómez-Suárez、Steven P. Nolan、Joost N. H. Reek
    DOI:10.1002/chem.201603162
    日期:2016.10.10
    Dinuclear gold complexes have the ability to interact with one or more substrates in a dual‐activation mode, leading to different re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than their mononuclear relatives. In this contribution, this difference was used to control the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a gold‐based catalytic system by site‐isolation of mononuclear gold complexes by selective encapsulation. The typical dual‐activation
    双核配合物能够以双激活模式与一种或多种底物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与其单核亲戚不同的反应性和选择性。在这篇文章中,利用这种差异通过选择性封装对单核配合物进行位点隔离来控制基催化系统的催化性能。这种催化剂封装禁止典型的双活化模式,从而导致单核活化的典型行为。该策略可用作催化反应的开关(开/关),并且还允许在反应过程中对产物分布进行可逆控制。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