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S-(2-phenyl carbamoyl benzeneselenenyl)benzylmercaptan | 114744-69-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S-(2-phenyl carbamoyl benzeneselenenyl)benzylmercaptan
英文别名
2-[(benzylsulfanyl)seleno]benzanilide;2-benzylsulfanylselanyl-N-phenylbenzamide
S-(2-phenyl carbamoyl benzeneselenenyl)benzylmercaptan化学式
CAS
114744-69-3
化学式
C20H17NOSSe
mdl
——
分子量
398.387
InChiKey
WQHQJWUGDVNNMT-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12
  • 重原子数:
    24.0
  • 可旋转键数:
    6.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5
  • 拓扑面积:
    29.1
  • 氢给体数:
    1.0
  • 氢受体数:
    2.0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Fisher, Hartmut; Dereu, Norbert, Bulletin des Societes Chimiques Belges, 1987, vol. 96, # 10, p. 757 - 768
    摘要:
    DOI: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与抗氧化剂依布硒啉的催化循环相关的化学
    摘要:
    抗氧化药物依布硒啉已在实验室和临床试验中得到广泛研究。它通过与谷胱甘肽或其他硫醇还原来破坏过氧化氢的催化机制很复杂,并且一直是争论不休的主题。在对几个关键步骤的重新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构成依布硒啉第一个氧化产物的亚硒酰胺经历了容易的可逆甲醇分解,生成不稳定的亚硒酸酯和两种二聚产物。在与苯甲醇的反应中,亚硒酰胺产生了一种苯甲酯,该苯甲酯很容易通过硒氧化物消除反应,并形成苯甲醛。依布硒酸的氧化并没有像之前用苯硒酸观察到的那样得到硒酸盐,而是产生了硒酸和硒酸的混合物。依布硒啉与苄基硫醇的硫解比 ca 的氧化快。一个数量级并产生稳定的硒基硫化物。当使用谷胱甘肽时,产物迅速歧化为谷胱甘肽二硫化物和依布硒化物。S-苄基硒基硫化物的氧化,或亚硒酰胺与苄基硫醇的硫解作用,提供了一种瞬时硫醇亚硒酸盐,它也很容易经历硒氧化物消除。当同时存在硫醇和三乙胺催化时,S-苄基衍生物很容易歧化。当暴露于环境光或紫外线 (360
    DOI:
    10.3390/molecules2809373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Lisiak; Mlochowski; Palus, Polish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7, vol. 81, # 8, p. 1403 - 1411
    作者:Lisiak、Mlochowski、Palus
    DOI:——
    日期:——
  • Formation of thiocarbonyl compounds in the reaction of Ebselen oxide with thiols
    作者:Richard S. Glass、Firdous Farooqui、Mahmood Sabahi、Kenneth W. Ehler
    DOI:10.1021/jo00266a018
    日期:1989.3
  • DALLACKER, FRANZ;PELSKER, ANITA, CHEM.-ZTG., 115,(1991) N, C. 169-172
    作者:DALLACKER, FRANZ、PELSKER, ANITA
    DOI:——
    日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