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Fe(2-mercaptopyridine N-oxide)3 | 32138-96-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Fe(2-mercaptopyridine N-oxide)3
英文别名
[Fe(mpo)3];iron(3+);1-oxidopyridine-2-thione
Fe(2-mercaptopyridine N-oxide)3化学式
CAS
32138-96-8
化学式
C15H12FeN3O3S3
mdl
——
分子量
434.324
InChiKey
IOQOHCZHXOBPHK-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69
  • 重原子数:
    25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175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6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iron(III) chloride hexahydrate2-mercaptopyridine-1-oxide sodium salt甲醇丙酮 为溶剂, 以75%的产率得到Fe(2-mercaptopyridine N-oxide)3
    参考文献:
    名称:
    带有2-巯基吡啶N-氧化物和双(2-巯基吡啶N-氧化物)镍(II)的晶体结构的某些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电化学
    摘要:
    配合物M(mpo)n(M = Mn,Ni,n = 2; M = Fe,Co,n = 3)(Hmpo = 2-巯基吡啶N-氧化物)的制备是通过使适当的金属氯化物与Nampo或dtpo [2,2-二硫代双(吡啶N-氧化物)]在甲醇钠存在下。通过X射线衍射确定复合物Ni(mpo)2的结构。镍原子是两个MPO的正方形平面环境-在配位体的顺式构型。通过理化方法,特别是通过1 H NMR光谱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这四种配合物。
    DOI:
    10.1016/s0277-5387(00)86163-x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一种非贵金属催化木质素选择解聚的方法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公开号:CN108218673B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本发明涉及一种催化木质素选择解聚制备芳香族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以M(mpo)n配合物(M=Fe,Co,n=3;M=Ni,n=2)为催化剂,多种β‑O‑4模型分子和有机木质素木质素磺酸盐、碱木质素为原料,在80℃‑200℃,0.1MPa的氮气氛中实现高选择性催化裂解芳醚键获得酚类化合物。β‑O‑4模型分子转化率最高达100%,愈创木酚产率最高达95%,苯乙烯收率最高达71%;以不同木质素为原料转化时,芳香族生物油收率为34‑71%。本发明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不耗氢源、活性和选择性高、反应过程环境友好等特征。
  • Thermal studies on 1-hydroxypyridine-2-thione complexes of VO(IV), Cr(III), Mn(II), Fe(III), Co(II), Ni(II), Cu(II) and Zn(II)
    作者:F.J. Higes-Rolando、A. Pérez-Florindo、C. Valenzuela-Calahorro
    DOI:10.1016/0040-6031(91)87021-n
    日期:1991.9
    Abstract The thermal behaviour of the complexes of 1-hydroxypyridine-2-thione with the cations VO(IV), Cr(III), Mn(II), Fe(III), Co(II), Ni(II), Cu(II) and Zn(II) have been studied using thermogravimetric (TG)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ic (DSC) methods. Intermediate and end-products from the decompositions in air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X-ray powder diffractometry and IR spectroscopy. Decomposition
    摘要 1-羟基吡啶-2-酮与阳离子VO(IV)、Cr(III)、Mn(II)、Fe(III)、Co(II)、Ni(II)、Cu( II) 和 Zn(II) 已使用热重 (TG) 和差示扫描量热 (DSC) 方法进行了研究。已经通过 X 射线粉末衍射和红外光谱研究了空气中分解的中间产物和终产物。已经为这些配合物提出了分解过程。
  • An electrochemical study of thiohydroxamate and hydroxamate complexes of iron(III)
    作者:David J. Brockway、Keith S. Murray、Peter J. Newman
    DOI:10.1039/dt9800001112
    日期:——
    hydrogen atom an irreversible FeIII–FeII electron transfer is observed, probably because of decomposition of the iron(II) complex. The relation of the present results to iron-release mechanisms in microbial iron-transport compounds (siderophores) is briefly discussed.
    已经对(III),[Fe ONR'CR(X)} 3的三(代氢xamato)-和三(氢xamato)配合物的丙酮溶液进行了直流极谱,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库仑法测量。](X = S或O; R = H中,Ph,C 6 H ^ 4 ME- p,或CH 2 Ph值; R'= H,Me中的pH值,或环己基)。在所有情况下快速单电子还原成Fe II与还原电位观察到thiohydroxamate螯合物比那些异羟酸盐的,具有较软的S-供体配体稳定的一致较少阴极(II) 状态。一个显着的特征是当配体氮被烷基或芳基取代时发生的可逆电子转移。相反,当N与氢原子键合时,观察到不可逆的Fe III -Fe II电子转移,这可能是由于(II)配合物的分解。简要讨论了本结果与微生物转运化合物(载体)中释放机理的关系。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青蒿素H 肼,(5,5-二甲基-1,3,2-二噁磷己环-2-基)三甲基- 联硼酸新戊二醇酯 甲基丙烯酸酯含氢聚硅氧烷 甲基1,3,4-恶二嗪烷-4-羧酸酯 甲基(三氟甲基)-1,3-二环氧丙烷 氧杂吖丙因 氧杂卓 四乙基环四硅氧烷 双联(2-甲基-2,4-戊二醇)硼酸酯 双联(2,4-二甲基-2,4-戊二醇)硼酸酯 全氟-15-冠-5 二甲基二环氧乙烷 二环氧乙烷 [1,2]氧氮杂环辛烷-2-羧酸叔丁酯 N,N'',N“,N”''-(四氟二硼酸酯)双[μ-(2,3-丁二酮二碘肟)]二水合钴(II) N,N,5,5-四甲基-1,3,2-二氧磷杂环己烷-2-胺 7-[(1E)-1-乙氧基-1,3-丁二烯-1-基]-4-乙基-2,3,4,5-四氢氧杂卓 6-[(1E)-1-乙氧基-3-甲基-1,3-丁二烯-1-基]-4,4-二甲基-3,4-二氢-2H-吡喃 6-[(1E)-1-乙氧基-1,3-丁二烯-1-基]-4,4-二甲基-3,4-二氢-2H-吡喃 5-甲基-3,6-二氢-2H-1,2-恶嗪-2-甲酰氯 5-异丙基-3,6-二氢-2H-1,2-恶嗪-2-甲酰氯 5,5-二甲基-1,3,2-二氧杂硒环己烷 2-氧化物 5,5-二(溴甲基)-2-氯-1,3,2-二氧磷杂环己烷 5,5',6,6'-四氢-4H,4'H-2,2'-联吡喃 4-甲基-3,6-二氢-2H-1,2-恶嗪-2-甲酰氯 4-甲基-1-氧杂螺[5.5]十一碳烯 4-氧杂二环[3.2.1]辛-2-烯 4,5,6,7-四氢氧杂环壬四烯 4,4,5-三甲基-3,4-二氢-2H-吡喃-2-甲醛 3-甲基-N,N-二丙-2-基-1,3,2-氧氮杂磷脂-2-胺 3-甲基-2-(2,2,2-三氟乙氧基)-1,3,2-恶唑磷烷 3-叔丁基-2-乙氧基-1,3,2-恶唑磷烷 3-(甲氧基氨基)-2-异恶唑啉 3,9-二氯-2,4,8,10-四氧杂-3,9-二磷杂螺[5.5]十一烷 3,4-二氢吡喃甲胺 3,4-二氢-4-甲基-2H-吡喃 3,4-二氢-2H-吡喃-2-甲醛 3,4-二氢-2H-吡喃-2,2-二基二甲醇 3,4-二氢-2H-吡喃 3,4-二氢-2,5-二甲基-2H-吡喃-2-甲醛 3,4-二氢-2,5-二甲基-2H-吡喃-2-甲醇 3,4-二氢-2,5-二丙基-2H-吡喃-2-甲醇 2H-吡喃,3,4-二氢-2-甲基- 2-羟甲基-3,4-二氢吡喃 2-甲基-5,6-二氢-4H-吡喃 2-甲基-3,4-二氢吡喃-2-甲醛 2-氯-5,5-二甲基-1,3,2-二氧磷杂环己烷 2-氯-3-甲基-[1,3,2]氧氮杂-磷杂环戊烷 2-氧杂双环(3.2.1)辛-3,6-二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