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E)-1,3-dimethyl-6-[1,4-bis(trimethylsilyl)but-2-en-2-yl]pyrimidine-2,4(1H,3H)-dione | 1194525-41-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E)-1,3-dimethyl-6-[1,4-bis(trimethylsilyl)but-2-en-2-yl]pyrimidine-2,4(1H,3H)-dione
英文别名
6-[(Z)-1,4-bis(trimethylsilyl)but-2-en-2-yl]-1,3-dimethylpyrimidine-2,4-dione
(E)-1,3-dimethyl-6-[1,4-bis(trimethylsilyl)but-2-en-2-yl]pyrimidine-2,4(1H,3H)-dione化学式
CAS
1194525-41-1
化学式
C16H30N2O2Si2
mdl
——
分子量
338.597
InChiKey
ROGRZKVOELEBBF-UKTHLTGX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14
  • 重原子数:
    22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2
  • 拓扑面积:
    40.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1,3-二甲基脲嘧啶1,4-bis(trimethylsilyl)-2-butynebis(1,5-cyclooctadiene)nickel (0)三甲基铝三异丙基膦 作用下, 以 正己烷甲苯 为溶剂, 反应 3.0h, 以92%的产率得到(E)-1,3-dimethyl-6-[1,4-bis(trimethylsilyl)but-2-en-2-yl]pyrimidine-2,4(1H,3H)-dione
    参考文献:
    名称:
    Ni/AlMe3催化直接烯化和烷基化吡啶酮衍生物
    摘要:
    2-吡啶酮衍生物的区域选择性烯基化和烷基化是通过在镍/AlMe(3) 催化下将炔烃、1,3-二烯和烯烃插入 C(6)-H 键的分子间和分子内实现的。杂环通过它们的碱性羰基氧与路易斯酸助催化剂的配位被认为是导致 CH 键的区域选择性活化的原因,可能是通过氧化加成到镍 (0)。
    DOI:
    10.1021/ja907214t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irect Alkenylation and Alkylation of Pyridone Derivatives by Ni/AlMe<sub>3</sub> Catalysis
    作者:Yoshiaki Nakao、Hiroaki Idei、Kyalo Stephen Kanyiva、Tamejiro Hiyama
    DOI:10.1021/ja907214t
    日期:2009.11.11
    derivatives are achieved through inter- and intramolecular insertion of alkynes, 1,3-dienes, and alkenes into the C(6)-H bond by nickel/AlMe(3) catalysis. Coordination of the heterocycles to the Lewis acid cocatalyst through their basic carbonyl oxygen is consider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gioselective activation of the C-H bonds, probably through oxidative addition to nickel(0).
    2-吡啶酮衍生物的区域选择性烯基化和烷基化是通过在镍/AlMe(3) 催化下将炔烃、1,3-二烯和烯烃插入 C(6)-H 键的分子间和分子内实现的。杂环通过它们的碱性羰基氧与路易斯酸助催化剂的配位被认为是导致 CH 键的区域选择性活化的原因,可能是通过氧化加成到镍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