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p-tolyl)naphthalene-1-sulfonamide | 251294-53-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p-tolyl)naphthalene-1-sulfonamide
英文别名
N-(2'-methylphenyl)-1-napthalene sulfonamide;N-(4-methylphenyl)naphthalene-1-sulfonamide
N-(p-tolyl)naphthalene-1-sulfonamide化学式
CAS
251294-53-8
化学式
C17H15NO2S
mdl
——
分子量
297.378
InChiKey
IOLSZNPLEMVGSI-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1
  • 重原子数:
    21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6
  • 拓扑面积:
    54.6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p-tolyl)naphthalene-1-sulfonamide 在 sodium hydride 、 一水合肼 作用下, 以 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生成 Naphthalene-1-sulfonic acid hydrazinocarbonylmethyl-p-tolyl-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发现和开发新型的有效,选择性,口服活性催产素受体拮抗剂。
    摘要:
    我们报告了一种新型的强力催产素受体拮抗剂的化学类别,它显示了对紧密相关的加压素受体(V1a,V1b,V2)的高度选择性。当通过静脉内而非口服途径给药时,最初的化合物7在早产的动物模型中显示出活性。围绕不同结构元件进行的逐步SAR研究表明,一个位置即芳烃磺酰基部分易于改变结构。因此,该位置用于引入各种取代基以改善物理化学性质。发现一些所得的类似物在体外效力和水溶性方面均优于7,这转化为在静脉内和口服施用后在动物模型中的功效显着改善。最好的化合物73
    DOI:
    10.1021/jm050645f
  • 作为产物:
    描述:
    4-硝基甲苯1-萘硼酸 在 sodium metabisulfite 、 lithium phosphate氯化胆碱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10.0h, 以86%的产率得到N-(p-tolyl)naphthalene-1-sulfon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在无过渡金属的条件下,通过焦亚硫酸盐介导的硝基芳烃和硼酸交叉偶联直接进行磺酰胺化†
    摘要:
    在无过渡金属的条件下,建立了硝基芳烃,偏亚硫酸氢钠和硼酸的直接多组分磺酰胺化方法,以模块化方式从易于获得的低成本材料中获得各种磺酰胺。无机盐焦亚硫酸钠不仅用作二氧化硫源,而且在磺酰胺化过程中对活化剂和还原剂均起着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转化中,深入研究了具有多个杂原子和敏感官能团的天然存在的生物分子和药物,共同提供了多种磺酰胺。进一步的机理研究表明,亚硝基芳烃是关键的中间体,硼酸的活化是转化过程中决定速率的步骤。
    DOI:
    10.1002/cjoc.20200019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磺胺类化合物及其无金属催化的构建方法和应用
    申请人:华东师范大学
    公开号:CN111393336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如式(I)所示的磺胺类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以硝基芳烃、无机硫试剂和硼酸为反应原料,在碱和添加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反应得到一系列磺胺类化合物。本发明无需金属催化和额外的还原剂,以无机硫试剂作为硫源和还原剂,三组分一锅法一步构建得到一系列磺胺类化合物。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磺胺类化合物在合成磺胺类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合成方法原料来源广泛、廉价易得;反应操作简单;底物普适性强;经济实用。本发明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 Nitrosoarenes as Nitrogen Source for Generation of Sulfonamides with the Insertion of Sulfur Dioxide under <scp>Metal‐Free</scp> Conditions <sup>†</sup>
    作者:Xuefeng Wang、Yanmei Lin、Jin‐Biao Liu、Fu‐Sheng He、Yunyan Kuang、Jie Wu
    DOI:10.1002/cjoc.202000053
    日期:2020.10
    A metal‐free reaction of nitrosoarenes, aryldiazonium tetrafluoroborates, and sulfur dioxide under mild conditions is developed, giving rise to sulfonamides in moderate to good yields. This transformation proceeds efficiently at room temperature in the presence of cyclohexa‐1,4‐diene with a broad reaction scope. Good functional group compatibility is observed, including cyano, halo, and ester. A plausible
    在温和条件下开发了亚硝基芳烃,芳基重氮四氟硼酸盐和二氧化硫的无金属反应,从而以中等至良好的产率产生了磺酰胺。在具有宽反应范围的环己-1,4-二烯存在下,这种转化在室温下可有效进行。观察到良好的官能团相容性,包括氰基,卤素和酯。提出了一种可能的机制,其中涉及一个自由基过程,其中插入了二氧化硫,并且在转化过程中,环己-1,4-二烯用作还原剂。
  • SALICYCLIC ACID DERIVATIVES, PHARMACEUTICALLY ACCEPTABLE SALT THEREOF, COMPOSITION THEREOF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申请人:The Governing Council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公开号:US20150158894A1
    公开(公告)日:2015-06-11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novel compounds,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same and methods for inhibiting STAT3 and/or STAT5 activity or for the treatment of a STAT3 or STAT5-dependent cancer using said compounds; or a pharmaceutically acceptable salt, solvate or prodrug thereof.
    本发明涉及新型化合物、含有该化合物的组合物以及使用该化合物抑制STAT3和/或STAT5活性或治疗STAT3或STAT5依赖性癌症的方法;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或前药。
  • Salicylic acid derivatives, pharmaceutically acceptable salt thereof, composition thereof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申请人:The Governing Council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公开号:US10377780B2
    公开(公告)日:2019-08-13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novel compounds,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same and methods for inhibiting STAT3 and/or STAT5 activity or for the treatment of a STAT3 or STAT5-dependent cancer using said compounds; or a pharmaceutically acceptable salt, solvate or prodrug thereof.
    本发明涉及抑制 STAT3 和/或 STAT5 活性或使用上述化合物治疗 STAT3 或 STAT5 依赖性癌症的新型化合物、含有上述化合物的组合物和方法; 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液或原药。
  • Jeyalakshmi; Bhuvaneshwari, Journal of the Indian Chemical Society, 2013, vol. 90, # 2, p. 187 - 195
    作者:Jeyalakshmi、Bhuvaneshwari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