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TTF(CONHCH2CH2NH2)4 | 1315504-99-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TTF(CONHCH2CH2NH2)4
英文别名
4-N,5-N-bis(2-aminoethyl)-2-[4,5-bis(2-aminoethylcarbamoyl)-1,3-dithiol-2-ylidene]-1,3-dithiole-4,5-dicarboxamide
TTF(CONHCH2CH2NH2)4化学式
CAS
1315504-99-4
化学式
C18H28N8O4S4
mdl
——
分子量
548.736
InChiKey
UZGMRBJDBMHLIT-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3
  • 重原子数:
    34
  • 可旋转键数:
    12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4
  • 拓扑面积:
    322
  • 氢给体数:
    8
  • 氢受体数:
    12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TTF(CONHCH2CH2NH2)4四丁基硫酸氢铵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以30.7%的产率得到[TTF(CONHCH2CH2NH3)4]*2SO4
    参考文献:
    名称:
    双(二氨基-二氨基)-四硫富瓦烯,一种用于质子,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氧化还原活性传感器†
    摘要:
    设计并合成了双(二氨基-二氨基)四硫富瓦烯(TTF)衍生物H 4 L 2。pH滴定实验表明,将氧化还原活性TTF单元与二氨基二氨基部分结合在一起,为传统的配体增加了新的特性。TTF部分的氧化增加了酰胺基的酸度,并且金属离子的配位也对配体的氧化态敏感。该化合物能够作为质子和金属离子的离去或接受配体。在一系列含氧阴离子和金属阳离子的存在下,对H 4 L 2的质子化TTF衍生物的电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氧化还原电势选择性地响应HC 2Ò 4 -和SO 4周2 -的阴离子,和Ni(II)和Cu(II)阳离子。阳离子-阴离子盐H 8 L 2 ·2SO 4 ·8H 2 O和镍配位化合物[Ni 2 L 2 ]·2DMF的固态结构已通过X射线晶体学进行了表征,这有助于理解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DOI:
    10.1039/c1dt10353a
  • 作为产物:
    描述:
    tetrakis(methoxycarbonyl)tetrathiafulvalene乙二胺乙腈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90.2%的产率得到TTF(CONHCH2CH2NH2)4
    参考文献:
    名称:
    双(二氨基-二氨基)-四硫富瓦烯,一种用于质子,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氧化还原活性传感器†
    摘要:
    设计并合成了双(二氨基-二氨基)四硫富瓦烯(TTF)衍生物H 4 L 2。pH滴定实验表明,将氧化还原活性TTF单元与二氨基二氨基部分结合在一起,为传统的配体增加了新的特性。TTF部分的氧化增加了酰胺基的酸度,并且金属离子的配位也对配体的氧化态敏感。该化合物能够作为质子和金属离子的离去或接受配体。在一系列含氧阴离子和金属阳离子的存在下,对H 4 L 2的质子化TTF衍生物的电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氧化还原电势选择性地响应HC 2Ò 4 -和SO 4周2 -的阴离子,和Ni(II)和Cu(II)阳离子。阳离子-阴离子盐H 8 L 2 ·2SO 4 ·8H 2 O和镍配位化合物[Ni 2 L 2 ]·2DMF的固态结构已通过X射线晶体学进行了表征,这有助于理解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DOI:
    10.1039/c1dt10353a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甲酰四硫富瓦烯 环己酮,2-[二(甲硫基)亚甲基]- 四硫富瓦烯羧酸铯 噻吩甲酰基三氟丙酮酸钐(III) 5-乙基-2-甲基-噻吩-3-酮 4-羟基-2,5-二甲基噻吩-3(2H)-酮 4-乙基硫烷基-丁-3-烯-2-酮 4,4-二甲基-1,1-双(甲基硫代)-1-戊烯-3-酮 3-[双(甲基磺酰基)亚甲基]-2,4-戊二酮 3,3-双(甲硫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氰基-3,3-双(甲基硫代)丙烯酰胺 2-氰-3,3-二(甲硫基)丙烯酸甲酯 2-氯-3-氧代-2,3-二氢-2-噻吩羧酸甲酯 2-氨基-4,5-二氢-3-噻吩甲酰胺 2-乙酰基-3-氨基-3-甲基硫代丙烯腈 2-丙烯酸,3-(十六烷基硫代)-,甲基酯,(Z)- 2-丙烯酸,2-氰基-3-巯基-3-(甲硫基)-,盐乙基酯,钠 2-(环丙基羰基)-3,3-二(甲基硫代)丙烯腈 2-(1,3-二噻戊环-2-亚基)环戊酮 2-(1,3-二噻戊环-2-亚基)环己酮 2,4-戊二酮,3-[氨基(乙硫基)亚甲基]- 2,2-二甲基噻吩-3-酮 1-己烯-3-酮,1,1-二(甲硫基)-2-硝基- 1,3-二硫杂环戊烯-4-羧酸 (3Z)-1,1,1-三氟-4-(甲硫基)-3-丁烯-2-酮 (3E)-4-(甲硫基)-3-戊烯-2-酮 (2Z)-[3-(2-溴乙基)-4-氧代-1,3-噻唑烷-2-亚基]乙酸乙酯 (2Z)-2-(3-乙基-4-氧代-1,3-噻唑烷-2-亚基)乙酸乙酯 (2Z)-(3-甲基-4-氧代-1,3-噻唑烷-2-亚基)乙酸乙酯 (2E)-2-(4-氧代噻唑烷-2-亚基)乙酸丁酯 2-Dimethylcarbamoyl-6-methylsulfanyl-2H-thiopyran-3-carboxylic acid 3-Ethoxy-3-mercapto-2-ethoxycarbonyl-acrylnitril 2-Diethoxycarbonylmethylen-thiazolid-4-on 2-Ethylmercaptocarbonylmethylen-thiazolid-4-on 2,3,4,5-Tetrachlor-5-methylthio-2,4-pentadiensaeurechlorid 3-Hydroxy-3-methylmercapto-2-methoxycarbonyl-acrylnitril 2,ω-Bis-(N-ethylcarboxamido)-1,4-dithiafulven 3,5-Di-(carbamoyl-cyanomethylen)-1,2,4-trithiol [4-Oxo-thiazolidin-(2E)-ylidene]-acetic acid allyl ester (Z)-3-Amino-3-ethylsulfanyl-thioacrylic acid S-ethyl ester 2-Dimethylaminocarbonylmethylen-thiazolidon-(4) 3-((E)-2-Carbamoyl-2-cyano-1-mercapto-vinylsulfanyl)-5-imino-[1,2]dithiolane-4-carboxylic acid amide (E)-2-(cyano-13C)-3-mercapto-3-(methylthio)acrylamide 2-[1-Hydroxy-eth-(E)-ylidene]-dihydro-thiophen-3-one Z-2-Ethyl-3-thiocyanatocrotonaldehyd 1-amino-1-propylthiobut-1-en-3-one 2-<1-Ethoxycarbonyl-ethyliden>-3-methyl-thiazolid-4-on (s-cis-TRANS) (4aS,8aS)-2-(butylsulfanylmethylidene)-5,5,8a-trimethyl-3,4,4a,6,7,8-hexahydronaphthalen-1-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