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Cyclohexyl-3,4-dihydro-pyrrolo[1,2-a]pyrazine | 111609-53-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Cyclohexyl-3,4-dihydro-pyrrolo[1,2-a]pyrazine
英文别名
1-Cyclohexyl-3,4-dihydropyrrolo[1,2-a]pyrazine
1-Cyclohexyl-3,4-dihydro-pyrrolo[1,2-a]pyrazine化学式
CAS
111609-53-1
化学式
C13H18N2
mdl
——
分子量
202.299
InChiKey
VMODTBKEIYRKGR-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5
  • 重原子数:
    15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2
  • 拓扑面积:
    17.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Cyclohexyl-3,4-dihydro-pyrrolo[1,2-a]pyrazine 在 lithium aluminium tetrahydride 作用下, 以 乙醚 为溶剂, 生成 1-Cyclohexyl-1,2,3,4-tetrahydropyrrolo<1,2-a>pyrazine
    参考文献:
    名称:
    Azacycloalkanes XXX. Pyrrolo [1,2-a] pyrazines with variable degrees of pyrazine ring saturation and their hypotensive activity
    摘要:
    DOI:
    10.1007/bf01145551
  • 作为产物:
    描述:
    cyclohexyl(furan-2-yl)methanone乙二胺 为溶剂, 以62%的产率得到1-Cyclohexyl-3,4-dihydro-pyrrolo[1,2-a]pyrazine
    参考文献:
    名称:
    Likhosherstov, A. M.; Peresada, V. P.; Vinokurov, V. G.,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USSR (English Translation), 1986, vol. 22, # 12, p. 2341 - 2345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一种铱催化二氢吡咯/吲哚[1,2-a]并吡嗪的 不对称氢化合成手性胺的方法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公开号:CN109956946B
    公开(公告)日:2020-09-04
    本发明提供一种合成手性胺的方法,催化二氢吡咯/吲哚[1,2‑a]并吡嗪经不对称氢化反应制备,催化剂为属前体和手性双膦配体的配合物,属前体、手性双膦配体、底物的摩尔比为:0.01~0.05:0.022~0.11:1;式中:R1为C1‑C6的烷基或芳基,芳基包括苯基、卤代芳基、卤代烷取代芳基、烷氧基取代芳基以及烷基取代芳基;R2为H或Br;R4为芳基或Br,芳基包括苯基或烷基取代芳基。本发明反应活性和对映选择性高,其对映体过量最多可达到95%;催化剂制备方便,反应操作简便实用;氢化反应条件温和。
  • PERESADA, V. P.;MEDVEDEV, O. S.;LIXOSHERSTOV, A. M.;SKOLDINOV, A. P., XIM.-FARMATS. ZH., 21,(1987) N 9, 1054-1059
    作者:PERESADA, V. P.、MEDVEDEV, O. S.、LIXOSHERSTOV, A. M.、SKOLDINOV, A. P.
    DOI:——
    日期:——
  • LIXOSHERSTOV A. M.; PERESADA V. P.; VINOKUROV V. G.; SKOLDINOV A. P., ZH. ORGAN. XIMII, 22,(1986) N 12, 2610-2614
    作者:LIXOSHERSTOV A. M.、 PERESADA V. P.、 VINOKUROV V. G.、 SKOLDINOV A. P.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