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2,6-双(吡啶-3-基乙炔基)苯胺和2,6-双(吡啶-4-基乙炔基)苯胺构成的双(膦)Pt(II)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发生显着变化,即使配合物不同仅在配氮的位置。通过用芳基双(膦)Pt(II)金属受体封端配体,直接比较了两个异构体系统的光物理性质,发现两个系统的低能吸收带和发射带之间相隔30 nm( 1804 cm –1)和39 nm(1692 cm –1)。通过对时变密度泛函(TD-DFT)计算和激发态寿命测量的分析,可以确定HOMO中Pt–N键的性质以及辐射(krad)和非辐射(k nr)速率常数在两个系统中显着不同。由于苯胺系统中主要的非辐射衰变途径是从三重态通过系统间穿越(ISC)弛豫,因此k nr的差异可以归因于双(膦)Pt(II)封端的2,6-双(吡啶-3-基乙炔基)苯胺系统异构体之间的ISC变化。还确定可以通过官能化双(膦)Pt(II)金属中心上的芳基封端配体来改变这些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