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Z)-2-(1-hexenylsulfinyl)naphthalene | 138286-22-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Z)-2-(1-hexenylsulfinyl)naphthalene
英文别名
2-[(Z)-hex-1-enyl]sulfinylnaphthalene
(Z)-2-(1-hexenylsulfinyl)naphthalene化学式
CAS
138286-22-3
化学式
C16H18OS
mdl
——
分子量
258.384
InChiKey
UNGOBAIFTLKWFL-GHXNOFRV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6
  • 重原子数:
    18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5
  • 拓扑面积:
    36.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Z)-2-(2-bromoethenylthio)naphthalene 在 间氯过氧苯甲酸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氯仿 为溶剂, 反应 3.5h, 生成 (Z)-2-(1-hexenylsulfinyl)naphthalene
    参考文献:
    名称:
    Reactions of 2-halovinyl aryl sulfoxides with organometallic reagents
    摘要:
    (E)-和(Z)-2-卤代aryl硫氧 Identify的化合物1-4,在与有机铜、有机镁或有机锂试剂的反应中生成了不同的产物。前者生成二组分 cuprate,导致碳碳键的形成,生成烯基硫氧杂环化合物5-10。而其他类型的有机金属试剂则导致碳硫键的生成以及 diaryl 或 aryldikyl 硫氧杂环化合物11-13的存在。文中简要讨论了这两种观察到的反应机制的可能性。
    DOI:
    10.1021/jo00032a02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Reactions of 2-halovinyl aryl sulfoxides with organometallic reagents
    作者:Cosimo Cardellicchio、Vito Fiandanese、Francesco Naso
    DOI:10.1021/jo00032a023
    日期:1992.3
    (E)- and (Z)-2-halovinyl aryl sulfoxides 1-4 were subjected to reactions with organocopper, organomagnesium, or organolithium reagents. The organometallic reagents gave different products: diorganocuprates led to formation of carbon-carbon bond, with production of alkenyl sulfoxides 5-10, whereas formation of carbon-sulfur bond and production of diaryl or aryl alkyl sulfoxides 11-13 were observed in the reaction with the other organometallics.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the two observed processes are briefly discussed.
    (E)-和(Z)-2-卤代aryl硫氧 Identify的化合物1-4,在与有机铜、有机镁或有机锂试剂的反应中生成了不同的产物。前者生成二组分 cuprate,导致碳碳键的形成,生成烯基硫氧杂环化合物5-10。而其他类型的有机金属试剂则导致碳硫键的生成以及 diaryl 或 aryldikyl 硫氧杂环化合物11-13的存在。文中简要讨论了这两种观察到的反应机制的可能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