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丝状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Brugia malayi和Timgia timori是淋巴丝虫病的病原体。2-取代的丙醇,环己醇,环辛醇化合物用于体内针对microfilaricidal和macrofilaricidal活性进行了评价Acanthocheilonema viteae和Litomosoides囊虫在啮齿动物。在环己醇系列中,2-(哌啶-1-基)环己醇(2b)在体内对拟南芥的宏观杀线活性为88.9%,而环辛醇系列为2-(4-苄基哌啶-1-基)环辛醇(2f)表现出对拟南芥的100%的大丝杀虫活性。此外,化合物1-(呋喃-2-基氨基)乙醇(4a)和1-(4-苄基哌啶-1-基)-乙酸乙酯(5b)对相同的寄生物分别显示出81.3%和83.4%的大丝杀虫活性。有趣的是,化合物2f和4a显示了在茶曲霉中对雌虫的显着灭菌。然而,发现这些化合物对卡氏乳杆菌没有活性。因此,新型化合物似乎具有有希望的抗丝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