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O/WHO 2001年规定,由密苏里放射菌、橄榄色链球菌、橄榄色素链霉菌以及凝结芽孢杆菌(用于固定化)制得的葡萄糖异构酶被允许使用;由凝结芽孢杆菌制得的未进行固定化的产品没有明确规定;紫黑链霉菌制得的产品也没有特殊规定。该物质被GRAS(FDA,§184.1372,2000)认证。
化学性质葡萄糖异构酶是一种近乎白色至浅棕黄色或棕色或粉红色的无定形粉末、颗粒或液体,可溶于水(颗粒形式不溶),不溶于乙醇、氯仿和乙醚。其主要作用是使D-葡萄糖转化为D-果糖,并将木糖转化为木酮糖。最适pH范围为6~8,锰和钾可以提高其耐热性,最适温度在40~65℃(最佳为60℃)。
用途酶制剂主要用于高果糖浆和其他果糖淀粉糖浆的制造。
葡萄糖异构酶还可催化D-葡萄糖异构化成果糖,并催化D-木糖生成D-木酮糖。我国规定可将该酶用于葡萄糖制备果葡糖浆,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生产方法可用于生产的菌种包括黄微绿链霉菌、白色链霉菌(S.Allus)和乳酸短杆菌等放线菌。这种胞内酶的生产过程为:取培养后的菌体,利用高渗自溶,在25℃转化30小时;然后用水洗除附着物,并通过喷雾干燥或冻结干燥制得产品。
另一种生产方法是使用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橄榄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olivaceus)、密苏里放线菌(Actinoplanes missouriensis)、橄榄色素链霉菌(Strp-tomycgs olivochromogenes)、紫黑链霉菌(Sreptomyces violaceoniger)、锈棕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rubiginosus)和黑曲菌(AspPrgillusniger)的变种中的任何一种在受控条件下发酵培养。由于是胞内酶,需经高渗自溶(25℃,30小时),再通过丙酮分离等精制、干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