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aunomycinone | 75075-20-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daunomycinone
英文别名
(7S,9S)-6,7,9,11-tetrahydroxy-4-methoxy-9-(2-methyl-1,3-dioxolan-2-yl)-8,10-dihydro-7H-tetracene-5,12-dione
daunomycinone化学式
CAS
75075-20-6
化学式
C23H22O9
mdl
——
分子量
442.422
InChiKey
DGYLVCLSZYZTEC-MYODQAER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8
  • 重原子数:
    32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5.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9
  • 拓扑面积:
    143
  • 氢给体数:
    4
  • 氢受体数:
    9

SDS

SDS:e388a844b60110e98a22cc57948a287e
查看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9-amino-9-deoxydaunomycinone 在 溶剂黄146 、 sodium nitrite 作用下, 以 1,4-二氧六环 为溶剂, 反应 5.0h, 以7%的产率得到daunomycinone
    参考文献:
    名称:
    Stereospecific total synthesis of 9-aminoanthracyclines: (+)-9-amino-9-deoxydaunomycin and related compounds
    摘要:
    DOI:
    10.1021/jo00229a010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Reaction of daunomycinone with diols
    作者:Josef V. Jizba、Petr Sedmera、Jindřich Vokoun、Helena Lipavská、Miloslav Podojil、Zdenko Vaněk
    DOI:10.1135/cccc19840653
    日期:——

    During the acid catalyzed acetalization of the 13-ketone group of daunomycinone (I) by 1,2-ethanediol or 1,3-propanediolits 7-O-alkylation also takes place. The 7-O-ω-hydroxyalkyl derivatives only are formed with 1,4-butanediol, 1,6-hexanediol or 1,4-butynediol. The conformational preference of new compounds is discussed. The (7S)-ω-hydroxyalkyl derivatives of daunomycinone are active against Bacillus subtilis, on the contrary to I and their (7R)-epimers.

    在达诺霉素酮(I)的13-酮基团通过1,2-乙二醇或1,3-丙二醇进行酸催化缩聚反应时,同时也发生了7-O-烷基化。只有与1,4-丁二醇、1,6-己二醇或1,4-丁炔二醇形成的7-O-ω-羟基烷基衍生物。讨论了新化合物的构象偏好。达诺霉素酮的(7S)-ω-羟基烷基衍生物对枯草杆菌具有活性,与I及其(7R)-对映体相反。
  • CN115772149
    申请人:——
    公开号:——
    公开(公告)日:——
  • Stereospecific total synthesis of 9-aminoanthracyclines: (+)-9-amino-9-deoxydaunomycin and related compounds
    作者:Kikuo Ishizumi、Naohito Ohashi、Norihiko Tanno
    DOI:10.1021/jo00229a010
    日期:1987.1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