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锡(IV) 2,3-二氯化萘酞菁 | 26857-61-4

中文名称
锡(IV) 2,3-二氯化萘酞菁
中文别名
2,3-二氯化萘酞菁锡;锡(IV)2,3-二氯化萘酞菁;二氯(2,3-萘酞氰基)锡;2,3-萘酞菁锡(IV);2,3-萘酞菁二氯化锡(IV);二氯(2,3-萘酞氰基)锡(IV)
英文名称
SnCl2Nc
英文别名
SnCl2(naphthalocyanine);tin(IV) 2,3-naphthalocyanine dichloride;tin(IV) naphthalocyanine dichloride;[SnNcCl2];2,15,28,41,53,55-Hexaza-54,56-diazanidatridecacyclo[40.10.1.13,14.116,27.129,40.04,13.06,11.017,26.019,24.030,39.032,37.043,52.045,50]hexapentaconta-1,3,5,7,9,11,13,15,17,19,21,23,25,27(55),28,30,32,34,36,38,40,42(53),43,45,47,49,51-heptacosaene;tin(4+);dichloride;2,15,28,41,53,55-hexaza-54,56-diazanidatridecacyclo[40.10.1.13,14.116,27.129,40.04,13.06,11.017,26.019,24.030,39.032,37.043,52.045,50]hexapentaconta-1,3,5,7,9,11,13,15,17,19,21,23,25,27(55),28,30,32,34,36,38,40,42(53),43,45,47,49,51-heptacosaene;tin(4+);dichloride
锡(IV) 2,3-二氯化萘酞菁化学式
CAS
26857-61-4
化学式
C48H24Cl2N8Sn
mdl
——
分子量
902.388
InChiKey
DQQMDUNOVOLBEK-UHFFFAOYSA-L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300 °C(lit.)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0.46
  • 重原子数:
    59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1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82.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安全信息

  • 危险等级:
    6.1
  • 危险品标志:
    Xi
  • 安全说明:
    S26,S36
  • 危险类别码:
    R36/37/38
  • 危险标志:
    GHS06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3146 6.1/PG 3
  • 危险性描述:
    H301 + H311 + H331,H315,H319,H335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61,P280,P301 + P310,P305 + P351 + P338,P311
  • 储存条件:
    存放于惰性气体中,并避免接触湿气(否则可能分解)。

SDS

SDS:c93d8c08c5246c8f37b28c0491b09c8b
查看

模块 1. 化学品
1.1 产品标识符
: Tin(IV) 2,3-naphthalocyanine dichloride
产品名称
1.2 鉴别的其他方法
无数据资料
1.3 有关的确定了的物质或混合物的用途和建议不适合的用途
仅用于研发。不作为药品、家庭或其它用途。

模块 2. 危险性概述
2.1 GHS-分类
急性毒性, 经口 (类别 3)
急性毒性, 吸入 (类别 3)
急性毒性, 经皮 (类别 3)
皮肤刺激 (类别 2)
眼睛刺激 (类别 2A)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类别 3)
2.2 GHS 标记要素,包括预防性的陈述
象形图
警示词 危险
危险申明
H301 吞咽会中毒
H311 皮肤接触会中毒
H315 造成皮肤刺激。
H319 造成严重眼刺激。
H331 吸入会中毒。
H335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
警告申明
预防措施
P261 避免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64 操作后彻底清洁皮肤。
P270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P271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P280 穿戴防护手套/ 眼保护罩/ 面部保护罩。
事故响应
P301 + P310 如果吞下去了: 立即呼救解毒中心或医生。
P302 + P352 如果皮肤接触:用大量肥皂和水清洗。
P304 + P340 如吸入: 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休息,并保持呼吸舒畅的姿势。
P305 + P351 + P338 如与眼睛接触,用水缓慢温和地冲洗几分钟。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
出,取出隐形眼镜,然后继续冲洗.
P312 如感觉不适,呼救中毒控制中心或医生.
P322 具体处置(见本标签上提供的急救指导)。
P330 漱口。
P332 + P313 如觉皮肤刺激:求医/就诊。
P337 + P313 如仍觉眼睛刺激:求医/就诊。
P361 立即除去/脱掉所有沾污的衣物。
安全储存
P403 + P233 存放于通风良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P405 存放处须加锁。
废弃处置
P501 将内容物/ 容器处理到得到批准的废物处理厂。
2.3 其它危害物 - 无

模块 3. 成分/组成信息
3.1 物 质
: C48H24Cl2N8Sn
分子式
: 902.37 g/mol
分子量
组分 浓度或浓度范围
Tin(IV) 2,3-naphthalocyanine dichloride
<=100%
化学文摘登记号(CAS 26857-61-4
No.)

模块 4. 急救措施
4.1 必要的急救措施描述
一般的建议
请教医生。 向到现场的医生出示此安全技术说明书。
吸入
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如呼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 请教医生。
皮肤接触
用肥皂和大量的水冲洗。 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 请教医生。
眼睛接触
用大量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并请教医生。
食入
切勿给失去知觉者通过口喂任何东西。 用水漱口。 请教医生。
4.2 主要症状和影响,急性和迟发效应
据我们所知,此化学,物理和毒性性质尚未经完整的研究。
4.3 及时的医疗处理和所需的特殊处理的说明和指示
无数据资料

模块 5. 消防措施
5.1 灭火介质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用水雾,抗乙醇泡沫,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
5.2 源于此物质或混合物的特别的危害
碳氧化物, 氮氧化物, 氯化氢气体, 锡/氧化锡
5.3 给消防员的建议
如必要的话,戴自给式呼吸器去救火。
5.4 进一步信息
无数据资料

模块 6. 泄露应急处理
6.1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
戴呼吸罩。 避免粉尘生成。 避免吸入蒸气、烟雾或气体。 保证充分的通风。 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
避免吸入粉尘。
6.2 环境保护措施
如能确保安全,可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的泄漏或溢出。 不要让产品进入下水道。
6.3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收集和处置时不要产生粉尘。 扫掉和铲掉。 放入合适的封闭的容器中待处理。
6.4 参考其他部分
丢弃处理请参阅第13节。

模块 7. 操作处置与储存
7.1 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
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避免形成粉尘和气溶胶。
在有粉尘生成的地方,提供合适的排风设备。
7.2 安全储存的条件,包括任何不兼容性
贮存在阴凉处。 使容器保持密闭,储存在干燥通风处。
7.3 特定用途
无数据资料

模块 8. 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8.1 容许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
没有已知的国家规定的暴露极限。
8.2 暴露控制
适当的技术控制
避免与皮肤、眼睛和衣服接触。 休息前和操作本品后立即洗手。
个体防护设备
眼/面保护
面罩與安全眼鏡请使用经官方标准如NIOSH (美国) 或 EN 166(欧盟) 检测与批准的设备防护眼部。
皮肤保护
戴手套取 手套在使用前必须受检查。
请使用合适的方法脱除手套(不要接触手套外部表面),避免任何皮肤部位接触此产品.
使用后请将被污染过的手套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有效的实验室规章程序谨慎处理. 请清洗并吹干双手
所选择的保护手套必须符合EU的89/686/EEC规定和从它衍生出来的EN 376标准。
身体保护
全套防化学试剂工作服, 防护设备的类型必须根据特定工作场所中的危险物的浓度和数量来选择。
呼吸系统防护
如危险性评测显示需要使用空气净化的防毒面具,请使用全面罩式多功能微粒防毒面具N99型(US)
或P2型(EN
143)防毒面具筒作为工程控制的候补。如果防毒面具是保护的唯一方式,则使用全面罩式送风防毒
面具。 呼吸器使用经过测试并通过政府标准如NIOSH(US)或CEN(EU)的呼吸器和零件。

模块 9. 理化特性
9.1 基本的理化特性的信息
a) 外观与性状
形状: 固体
b) 气味
无数据资料
c) 气味阈值
无数据资料
d) pH值
无数据资料
e) 熔点/凝固点
熔点/凝固点: > 500 °C
f) 沸点、初沸点和沸程
无数据资料
g) 闪点
无数据资料
h) 蒸发速率
无数据资料
i) 易燃性(固体,气体)
无数据资料
j) 高的/低的燃烧性或爆炸性限度 无数据资料
k) 蒸气压
无数据资料
l) 蒸汽密度
无数据资料
m) 密度/相对密度
无数据资料
n) 水溶性
无数据资料
o) n-辛醇/水分配系数
无数据资料
p) 自燃温度
无数据资料
q) 分解温度
无数据资料
r) 粘度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0.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10.1 反应性
无数据资料
10.2 稳定性
无数据资料
10.3 危险反应
无数据资料
10.4 应避免的条件
无数据资料
10.5 不相容的物质
强氧化剂
10.6 危险的分解产物
其它分解产物 -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1. 毒理学资料
11.1 毒理学影响的信息
急性毒性
无数据资料
吸入: 无数据资料
经皮: 无数据资料
皮肤刺激或腐蚀
无数据资料
眼睛刺激或腐蚀
无数据资料
呼吸道或皮肤过敏
无数据资料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
无数据资料
致癌性
IARC:
此产品中没有大于或等于 0。1%含量的组分被 IARC鉴别为可能的或肯定的人类致癌物。
生殖毒性
无数据资料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无数据资料
吸入危险
无数据资料
潜在的健康影响
吸入 吸入会中毒。 引起呼吸道刺激。
摄入 误吞会中毒。
皮肤 如果被皮肤吸收会有毒性 造成皮肤刺激。
眼睛 造成严重眼刺激。
接触后的征兆和症状
据我们所知,此化学,物理和毒性性质尚未经完整的研究。
附加说明
化学物质毒性作用登记: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2. 生态学资料
12.1 生态毒性
无数据资料
12.2 持久性和降解性
无数据资料
12.3 潜在的生物累积性
无数据资料
12.4 土壤中的迁移性
无数据资料
12.5 PBT 和 vPvB的结果评价
无数据资料
12.6 其它不良影响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3. 废弃处置
13.1 废物处理方法
产品
将剩余的和不可回收的溶液交给有许可证的公司处理。
与易燃溶剂相溶或者相混合,在备有燃烧后处理和洗刷作用的化学焚化炉中燃烧
受污染的容器和包装
按未用产品处置。

模块 14. 运输信息
14.1 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
欧洲陆运危规: 3146 国际海运危规: 3146 国际空运危规: 3146
14.2 联合国运输名称
欧洲陆运危规: ORGANOTIN COMPOUND, SOLID, N.O.S. (Tin(IV) 2,3-naphthalocyanine dichloride)
国际海运危规: ORGANOTIN COMPOUND, SOLID, N.O.S. (Tin(IV) 2,3-naphthalocyanine dichloride)
国际空运危规: Organotin compound, solid, n.o.s. (Tin(IV) 2,3-naphthalocyanine dichloride)
14.3 运输危险类别
欧洲陆运危规: 6.1 国际海运危规: 6.1 国际空运危规: 6.1
14.4 包裹组
欧洲陆运危规: III 国际海运危规: III 国际空运危规: III
14.5 环境危险
欧洲陆运危规: 否 国际海运危规 国际空运危规: 否
海洋污染物(是/否): 是
14.6 对使用者的特别提醒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5 - 法规信息
N/A


模块16 - 其他信息
N/A

制备方法与用途

金属基酞菁类化合物广泛用作有机光伏电池的电子供体材料。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锡(IV) 2,3-二氯化萘酞菁 在 I2 、 NH3 、 C5H5N 作用下, 以 吡啶 为溶剂, 生成 Sn(OH)2Nc
    参考文献:
    名称:
    Ford, William E.; Rodgers, Michael A. J.; Schechtman, Lee A., Inorganic Chemistry, 1992, vol. 31, # 16, p. 3371 - 3377
    摘要:
    DOI:
  • 作为产物:
    描述:
    2,3-二氰基萘 、 tin(ll) chloride 以 further solvent(s) 为溶剂, 以95%的产率得到锡(IV) 2,3-二氯化萘酞菁
    参考文献:
    名称:
    Ford, William E.; Rodgers, Michael A. J.; Schechtman, Lee A., Inorganic Chemistry, 1992, vol. 31, # 16, p. 3371 - 3377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COMPOSITIO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AND IMAGING DEVICE
    申请人: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公开号:US20210238203A1
    公开(公告)日:2021-08-05
    A composition contains a naphthalocyanine derivative represented by the following formula: where R 1 to R 8 are independently an alkyl group and R 9 to R 12 are independently an aryl group, and at least one hydrogen atom in at least one selected from the group consisting of R 9 , R 10 , R 11 , and R 12 is substituted by an electron-withdrawing group.
    一个化合物包含一个由以下公式表示的萘酞菁衍生物: 其中,R1至R8独立地是烷基基团,R9至R12独立地是芳基基团,并且在由R9、R10、R11和R12组成的基团中至少有一个氢原子被电子吸引基团取代。
  •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FILM CONTAINING NAPHTHALOCYANINE DERIVATIVE,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INCLUDING THE SAME, AND IMAGING DEVICE
    申请人: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公开号:US20180315936A1
    公开(公告)日:2018-11-01
    A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film contains a compound represented by the following formula: where M represents Si or Sn, X represents O or S, and R 1 to R 14 each independently represent an alkyl group.
    一种光电转换膜包含下列化合物的代表式:其中M代表Si或Sn,X代表O或S,R1至R14各自独立代表一个烷基基团。
  • 組成物、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申请人: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公开号:JP2018188617A
    公开(公告)日:2018-11-29
    【課題】近赤外光領域に高い光吸収特性を有し、かつ高い光電変換効率を発現する組成物、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を提供する。【解決手段】組成物は、下記一般式で表される化合物を含む。【化1】但し、式中、MはSiおよびSnのいずれかであり、R1からR8はそれぞれ独立な炭素数3以下のアルキル基、R9からR14はそれぞれ独立なアルキル基を表す。【選択図】なし
    在近红外光领域具有高光吸收特性且表现出高光电转换效率的组成物、光电转换元件和成像装置的提供。该组成物包括以下通用式所示的化合物。【化1】其中,M为Si和Sn中的任一,R1至R8分别表示独立的碳数为3以下的烷基,R9至R14分别表示独立的烷基。【选择图】无
  • 組成物、近赤外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申请人: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公开号:JP2019137654A
    公开(公告)日:2019-08-22
    【課題】近赤外光領域に高い光吸収特性を有し、かつ高い光電変換効率を発現する組成物を提供する。【解決手段】組成物は、下記一般式(1)で表されるナフタロシアニン誘導体を含む。【化1】 但し、Xは、SiまたはCであり、R1〜R8は、それぞれ独立なアルキル基であり、R9〜R14は、それぞれ独立して、アルキル基、アルコキシ基、アリール基、または水素原子である。【選択図】なし
    在近红外光领域具有高光吸收特性并展现高光电转换效率的组成物。该组成物包含由下述一般式(1)表示的萘酞菁衍生物。其中,X为Si或C,R1至R8分别为独立的烷基基团,R9至R14分别独立为烷基基团、烷氧基、芳基或氢原子。【选择图】无
  • ITO, NAOTO;NISIDZAVA, ISAO;KOGUTI, TAKAXISA;NAKADZUKA, MASAKATSU;EHNOMOTO+
    作者:ITO, NAOTO、NISIDZAVA, ISAO、KOGUTI, TAKAXISA、NAKADZUKA, MASAKATSU、EHNOMOTO+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