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乙酸(1R,2S)-2-[N-苄基-N-(三甲苯基磺酰)氨基]-1-苯基丙酯 | 240423-74-9

中文名称
乙酸(1R,2S)-2-[N-苄基-N-(三甲苯基磺酰)氨基]-1-苯基丙酯
中文别名
(1R,2S)-2-[N-苯基-N-三甲基苯磺酰胺]-1-丁酸-3-苯丙基醋酸酯;(1R,2S)-N-苄基-N-(均三甲苯基磺酰)-O-乙酰麻黄素;(1R,2S)-2-[N-苄基-N-(均三甲苯基磺酰)氨基]-1-苯丙基醋酸酯;乙酸-(1R,2S)-2-[N-苄基-N-(三甲苯基磺酰)氨基]-1-苯基丙酯[交叉醇醛反应用试剂]
英文名称
Acetic acid (1R,2S)-2-[benzyl-(2,4,6-trimethyl-benzenesulfonyl)-amino]-1-phenyl-propyl ester
英文别名
(1R,2S)-2-[Benzyl(2,4,6-trimethylbenzene-1-sulfonyl)amino]-1-phenylpropyl acetate;[(1R,2S)-2-[benzyl-(2,4,6-trimethylphenyl)sulfonylamino]-1-phenylpropyl] acetate
乙酸(1R,2S)-2-[N-苄基-N-(三甲苯基磺酰)氨基]-1-苯基丙酯化学式
CAS
240423-74-9
化学式
C27H31NO4S
mdl
——
分子量
465.613
InChiKey
MCELVTKIIIBSDU-NVQXNPDN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21 °C
  • 沸点:
    605.6±65.0 °C(Predicted)
  • 密度:
    1.176±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5
  • 重原子数:
    33
  • 可旋转键数:
    9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
  • 拓扑面积:
    72.1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5

制备方法与用途

制备方法

和各种醛类通过新型的双醛醇缩合反应生成非对应异构选择性高的双醛醇缩合产物。该产物可作为起始材料合成C3对称性的手性三元醇。

用途简介 用途

和各种醛类通过新型的双醛醇缩合反应生成非对应异构选择性高的双醛醇缩合产物。该产物可以作为起始材料合成C3对称性的手性三元醇。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双羟醛反应的机理:羧酸酯衍生的碳键合硼烯醇化物的首次光谱表征
    摘要:
    新型双硼化烯醇化物被鉴定为乙酸酯双羟醛反应的中间体。作为形成双硼化烯醇化物的前体,羧酸酯的碳结合硼烯醇化物首次被光谱表征。当 2,6-二异丙基苯乙酸酯 (10d) 在 CDCl(3) 中用 c-Hex(2)BOTf(1.3 当量)和三乙胺(1.5 当量)处理时,相应的单烯醇化物形成为氧-( 11d) 和碳结合 (12d) 分别以 71% 和 20% 的产率形成。这些烯醇化物的结构已通过核磁共振光谱明确确定。对一系列取代的芳基乙酸酯的烯醇化的研究表明,乙酸酯的空间因子影响单烯醇化物的程度(作为氧和碳结合的烯醇化物的混合物)和双硼化烯醇化物的形成。研究还表明,氧和碳结合的硼烯醇化物作为平衡混合物存在,并且在氧和碳结合的烯醇化物之间发生质子转移过程。双硼化烯醇化物的形成对于多种羰基化合物是普遍的。除了醋酸酯,含羰基的化合物,如醋酸、二甲基乙酰胺、甲氧基丙酮和 3-乙酰基-2-恶唑烷酮,在用 c-Hex(2)BOTf
    DOI:
    10.1021/ja026001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he First Doubly Borylated Enolate as an Intermediate of the Double Aldol Reaction
    作者:Atsushi Abiko、Tadashi Inoue、Hiroshi Furuno、Harald Schwalbe、Christin Fieres、Satoru Masamune
    DOI:10.1021/ja003507i
    日期:2001.5.1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