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1,2,4-triazol-4-yl)-1,8-naphthalimid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1,2,4-triazol-4-yl)-1,8-naphthalimide
英文别名
N-(1,2,4-triazolyl)-1,8-naphthalimide;2-(4H-1,2,4-triazol-4-yl)-1H-benzo[de]isoquinoline-1,3(2H)-dione;2-(1,2,4-triazol-4-yl)benzo[de]isoquinoline-1,3-dione
N-(1,2,4-triazol-4-yl)-1,8-naphthalimid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4H8N4O2
mdl
MFCD01796487
分子量
264.243
InChiKey
LNOAOMZTERHTTE-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6
  • 重原子数:
    20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68.1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copper(II) nitrate trihydrateN-(1,2,4-triazol-4-yl)-1,8-naphthalimide甲醇乙腈 为溶剂, 反应 6.0h, 以27%的产率得到Cu2(N-(1,2,4-triazolyl)-1,8-naphthalimide)4(NO3)4
    参考文献:
    名称:
    具有三唑基-萘二甲酰亚胺配体的双核Cu(II)配合物的结构和磁性能
    摘要:
    摘要 基于萘酰亚胺的配体因其作为含金属网络结构的二级构建单元的能力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含有 N-(1,2,4-三唑基)-1,8-萘二甲酰亚胺 (L1) 和 N-(1,2,4-三唑基)-4-二甲氨基-1 的潜在桥连 1,2,4-三唑, 8-萘二甲酰亚胺 (L2) 被制备、表征并与 Cu(II) 盐络合。当分别与 Cu(NO3)2 和 Cu2(OAc)4 反应时,L1 产生了结晶学特征的双核配合物 [Cu2(L1)4(NO3)4] 和 [Cu2(L1)2(OAc)4]。堆积相互作用以π⋯π和阴离子⋯π相互作用为主,并通过弱超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结构扩展。[Cu2(L1)4(NO3)4] 的固态 EPR 和磁性测量揭示了非磁性耦合方形金字塔二聚体结构的预期值,
    DOI:
    10.1080/00958972.2016.1193168
  • 作为产物:
    描述:
    4-氨基-1,2,4-三氮唑1,8-萘二甲酸酐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8.0h, 以43%的产率得到N-(1,2,4-triazol-4-yl)-1,8-naphthali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具有三唑基-萘二甲酰亚胺配体的双核Cu(II)配合物的结构和磁性能
    摘要:
    摘要 基于萘酰亚胺的配体因其作为含金属网络结构的二级构建单元的能力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含有 N-(1,2,4-三唑基)-1,8-萘二甲酰亚胺 (L1) 和 N-(1,2,4-三唑基)-4-二甲氨基-1 的潜在桥连 1,2,4-三唑, 8-萘二甲酰亚胺 (L2) 被制备、表征并与 Cu(II) 盐络合。当分别与 Cu(NO3)2 和 Cu2(OAc)4 反应时,L1 产生了结晶学特征的双核配合物 [Cu2(L1)4(NO3)4] 和 [Cu2(L1)2(OAc)4]。堆积相互作用以π⋯π和阴离子⋯π相互作用为主,并通过弱超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结构扩展。[Cu2(L1)4(NO3)4] 的固态 EPR 和磁性测量揭示了非磁性耦合方形金字塔二聚体结构的预期值,
    DOI:
    10.1080/00958972.2016.119316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Interplay between spin-crossover and luminescence in a multifunctional single crystal iron(<scp>ii</scp>) complex: towards a new generation of molecular sensors
    作者:Bouabdellah Benaicha、Khanh Van Do、Aymen Yangui、Narsimhulu Pittala、Alain Lusson、Mouhamadou Sy、Guillaume Bouchez、Houcem Fourati、Carlos J. Gómez-García、Smail Triki、Kamel Boukheddaden
    DOI:10.1039/c9sc02331c
    日期:——
    We present a new example of a mononuclear iron(II) complex exhibiting a correlated spin-crossover (SCO) transition and strong fluorescence, whose coordination sphere is saturat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six phosphorescent ligands. The interplay between SCO and light emission properties in the thermal region of the spin transi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magnetic, fluorescence, optical absorption
    我们提出了一个单核(II)配合物的新例子,该配合物表现出相关的自旋交叉(SCO)跃迁和强荧光,其配位球首次被六个配体饱和。通过对单晶进行磁、荧光、光吸收和光学显微镜测量,研究了自旋跃迁热​​区域中 SCO 和光发射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体而言,结果显示当前逐渐转变的荧光和磁性数据之间具有极好的相关性,表明配体的光学活性对活性(II)离子的自旋状态极其敏感。这些结果为基于 SCO 和发光特性之间的协同作用构思新的压力和温度传感器原型开辟了道路。特别是,协同SCO材料并不是获得这种协同效应的先决条件,这一事实对于薄膜或纳米粒子的设计非常有用,其中协同性降低,可以在纳米级器件中适当实现,以增强纳米级器件的传感性能。纳米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