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反式联苯菊酯 | 83322-02-5

中文名称
反式联苯菊酯
中文别名
联苯菊酯;(Z)-(1S)-反式-(2-甲基[1,1'-二苯基]-3-基)甲基 3-(2-氯-3,3,3-三氟-1-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甲酸酯
英文名称
bifenthrin
英文别名
trans-Bifenthrin;(2-methyl-3-phenylphenyl)methyl (1S,3R)-3-[(Z)-2-chloro-3,3,3-trifluoroprop-1-enyl]-2,2-dimethyl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反式联苯菊酯化学式
CAS
83322-02-5
化学式
C23H22ClF3O2
mdl
——
分子量
422.875
InChiKey
OMFRMAHOUUJSGP-GUGVIDNX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453.2±45.0 °C(Predicted)
  • 密度:
    1.262
  • 溶解度:
    可溶于氯仿(少许)、甲醇(少许)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
  • 重原子数:
    29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5
  • 拓扑面积:
    26.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5

安全信息

  • 海关编码:
    2916209023

SDS

SDS:e37ae556f81e81afcdb7eb1cdcd5e801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联苯菊酯

联苯菊酯是一种新型的人工合成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最初由美国FMC公司研发成功,又称“天王星”或“虫螨灵”。 联苯菊酯的化学结构含有,并具有联苯结构,在产品有效成分中顺式异构体含量不低于97%。其对害虫防治效果高、杀虫范围广、残毒量少、用药量低,且可兼治螨类等优点。

纯品联苯菊酯为固体,熔点68~70.6℃;原药为浅褐色固体,有效成分含量90~96%,熔点57~64℃。其密度d25为1.210,在25℃时蒸气压为2.4×10-2帕。 联苯菊酯对光稳定,酸性介质中较为稳定,碱性介质中易分解,常温下贮存稳定。它溶于丙酮氯仿二氯甲烷乙醚甲苯等有机溶剂,微溶于庚烷甲醇,难溶于,在中溶解度为0.1mg/L。

对高等动物毒性属中等平,原药对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54.5毫克/千克,对兔急性经皮LD50大于2000毫克/千克。 它对皮肤和眼睛无刺激作用,在试验剂量内未发现致畸、致突变或致癌作用。暂定对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TADI) 为0.04~0.05毫克/千克。

联苯菊酯对鸟类低毒,对苹果叶螨等果树害虫有效;可用于防治白粉虱和菜蚜等多种蔬菜害虫。它在低温下药效更佳,建议春秋两季使用,并应注意合理轮换用药以减缓抗性的产生。

注意事项
  1. 施药时应均匀周到,尽量减少使用剂量和次数。
  2. 低气温下更能发挥其药效,建议在春秋两季使用该药。
  3. 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 (ADI) 是0.04~0.05毫克/千克体重。
  4. 如发生吸入中毒或误服,应立即将患者移至空气清新的地方,并送医院就医。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