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1-naphthyl)-N-(1-phenylvinyl)-N-[dimethyl(phenyl)]silylamine | 1621182-14-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1-naphthyl)-N-(1-phenylvinyl)-N-[dimethyl(phenyl)]silylamine
英文别名
N-[dimethyl(phenyl)silyl]-N-(1-phenylethenyl)naphthalen-1-amine
N-(1-naphthyl)-N-(1-phenylvinyl)-N-[dimethyl(phenyl)]silylamine化学式
CAS
1621182-14-6
化学式
C26H25NSi
mdl
——
分子量
379.577
InChiKey
DZXLOBYFKYGVDT-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504.2±33.0 °C(predicted)
  • 密度:
    1.09±0.1 g/cm3(Temp: 20 °C; Press: 760 Torr)(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43
  • 重原子数:
    28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8
  • 拓扑面积:
    3.2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二甲基苯基硅烷N-(1-phenylethylidene)-1-naphthalenamine1,2,4,5-四甲苯 、 C33H46PRuS(1+)*C32H12BF24(1-) 作用下, 以 氘代苯 为溶剂, 反应 72.0h, 以39%的产率得到N-(1-naphthyl)-N-(1-phenylvinyl)-N-[dimethyl(phenyl)]silylamine
    参考文献:
    名称:
    直接催化访问从烯醇化亚胺和氢硅烷的N-硅烷化烯胺由基地免费脱氢硅?N型联轴器
    摘要:
    报道了合成否则难以制备的N-甲硅烷基化烯胺的方法,该方法是衍生自伯胺的被掩蔽的烯胺。该方法基于甲硅烷基亚胺离子的形成和随后酸化的α-质子的提取,而不是可烯化的亚胺的α-去质子化,然后与亲电子的硅试剂反应。硅电体,通过一个硫原子稳定化,是通过在Si的协同活化产生在茹H键栓系钌(II)硫醇盐配合物的S键。将硅阳离子转移到亚胺氮原子上后,剩余的氢化钌(II)发挥碱的作用。脱质子化和释放出氢气结束了催化循环。净反应是脱氢硅 Ñ烯醇化亚胺和氢硅烷的耦合。
    DOI:
    10.1002/chem.20140286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irect Catalytic Access to N-Silylated Enamines from Enolizable Imines and Hydrosilanes by Base-Free Dehydrogenative SiN Coupling
    作者:Julia Hermeke、Hendrik F. T. Klare、Martin Oestreich
    DOI:10.1002/chem.201402866
    日期:2014.7.21
    α‐proton rather than α‐deprotonation of the enolizable imine followed by reaction with an electrophilic silicon reagent. The silicon electrophile, stabilized by a sulfur atom, is generated by cooperative activation of an SiH bond at the RuS bond of a tethered ruthenium(II) thiolate complex. After transfer of the silicon cation onto the imine nitrogen atom, the remaining ruthenium(II) hydride fulfills
    报道了合成否则难以制备的N-甲硅烷基化烯胺的方法,该方法是衍生自伯胺的被掩蔽的烯胺。该方法基于甲硅烷基亚胺离子的形成和随后酸化的α-质子的提取,而不是可烯化的亚胺的α-去质子化,然后与亲电子的硅试剂反应。硅电体,通过一个硫原子稳定化,是通过在Si的协同活化产生在茹H键栓系钌(II)硫醇盐配合物的S键。将硅阳离子转移到亚胺氮原子上后,剩余的氢化钌(II)发挥碱的作用。脱质子化和释放出氢气结束了催化循环。净反应是脱氢硅 Ñ烯醇化亚胺和氢硅烷的耦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