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tetrabutylammonium 2,3,4,5,6-pentafluorophenolate | 65801-08-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tetrabutylammonium 2,3,4,5,6-pentafluorophenolate
英文别名
tetrabutylammonium pentafluorophenonate;2,3,4,5,6-Pentafluorophenolate;tetrabutylazanium
tetrabutylammonium 2,3,4,5,6-pentafluorophenolate化学式
CAS
65801-08-3
化学式
C6F5O*C16H36N
mdl
——
分子量
425.526
InChiKey
MWYHXTKCPHINND-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46
  • 重原子数:
    29
  • 可旋转键数:
    12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3
  • 拓扑面积:
    23.1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6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再谈酚盐阴离子的环境反应性:酚盐反应性的定量方法。
    摘要:
    根据观察结果,酚酸反应(C与O攻击)的区域选择性与硬酸和软酸和碱的原理预测相反,我们对酚酸反应性进行了全面的实验和计算研究。各种酚酸根离子与二苯甲基铵离子(Aryl 2 CH +)和结构相关的醌甲基化物已在极性非质子传递溶剂中通过光度法测定。在SMD(MeCN)/ M06-2X / 6-31 + G(d,p)级别上进行的量子化学计算证实,在动力学控制的条件下,通常有利于O攻击,而在热力学控制的条件下,则有利于C攻击。例外是与强亲电试剂的扩散受限反应,该反应会产生由O和C攻击产生的产物混合物,以及在非极性溶剂中与金​​属醇盐的反应,其中强离子对阻止了氧气的攻击。刘易斯碱度(LB)和亲核性(N,s N)在这项工作中确定的酚盐参数可以用来预测它们与亲电试剂的反应是动力学还是热力学控制,以及速率是受活化限制还是受扩散限制。酚盐与碳正离子与吉布斯能量进行单电子转移反应所测得的速率常数的比较表明,这些反应是通过极性机理进行的。
    DOI:
    10.1021/acs.joc.9b01485
  • 作为产物:
    描述:
    五氟苯酚四丁基氢氧化铵 为溶剂, 反应 1.0h, 以93%的产率得到tetrabutylammonium 2,3,4,5,6-pentafluorophenolate
    参考文献:
    名称:
    含双吡啶席夫碱配体的锰分子络合物电催化还原分子氧为过氧化氢
    摘要:
    报道了分子锰 (III) 配合物与四齿双阴离子联吡啶基配体的合成和电催化还原分子氧。电化学表征表明能斯脱依赖于将 Mn(III) 还原为 Mn(II) 的添加质子源。所得物质能够以 81 ± 4% 的法拉第效率将分子氧还原为 H2O2。机理研究表明,催化活性物质是通过添加的质子供体和母体 Mn 复合物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导致单电子还原后配位酚部分的质子化,产生具有空配位点的中性物质在金属中心。作为结果,
    DOI:
    10.1021/jacs.7b09027
  • 作为试剂:
    描述:
    五氟苯酚氧气 在 [Mn(6,6′-di(3,5-di-tert-butyl-2-phenolate)-2,2′-bipyridine)Cl] 、 tert-butylammonium hexafluorophosphate(V) 、 tetrabutylammonium 2,3,4,5,6-pentafluorophenolate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生成 双氧水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分子锰络合物将双氧还原为过氧化氢:均相和非均相还原剂之间的机理差异
    摘要:
    将分子氧 (O2) 选择性电催化还原为过氧化氢 (H2O2) 可以替代工业上使用的蒽醌工艺,并且可以按需生产有用的化学氧化剂,无需长期储存。存在与此相关的挑战,因为 H2O2 的双质子/双电子还原为两当量的水 (H2O) 或歧化为 O2 和 H2O 可能是竞争反应。最近,我们报道了 Mn(III) Schiff 碱型络合物 Mn(tbudhbpy)Cl,其中 6,6'-di(3,5-di-tert-butyl-2-phenolate)-2,2'-bipyridine = [tbudhbpy]2-,它对于将 O2 电催化还原为 H2O2 具有活性(大约 80% 的选择性)。低于定量的选择性可能部分归因于 H2O2 到 O2 和 H2O 的热歧化反应。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该机制,采用光谱化学停流和电化学技术来检查催化速率定律和动力学反应参数。在电化学条件下,催化剂通过 ECCEC 机制以可观的速率产生
    DOI:
    10.1021/jacs.8b1337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evelopment and Elucidation of a Pd‐Based Cyclization–Oxygenation Sequence for Natural Product Synthesis
    作者:Heng Yi、Pengfei Hu、Scott A. Snyder
    DOI:10.1002/anie.201913730
    日期:2020.2.10
    recent discovery of one such reaction in the course of a total synthesis program, we delineate herein that it has significant strength, both in terms of substrate scope as well as the terminating oxygen nucleophile. As a result, the reaction proved critical in achieving total syntheses of two oxygenated natural products, one of which was prone to over-oxidation. Finally, a mechanistic proposal that accounts
    催化的序列涉及氧化加成、环化和通过分子间亲核试剂捕获的终止,具有巨大的实用性。事实上,它们可以产生大量具有多种功能的不同多环结构。然而,Pd0 /PdII 变体的一个缺陷是无法将它们与氧基物质结合起来。受最近在全合成程序过程中发现的一个此类反应的启发,我们在此描述了它在底物范围以及终止氧亲核试剂方面都具有显着的优势。结果,该反应被证明对于实现两种含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至关重要,其中一种容易过度氧化。最后,提供了一个解释其成功的机制建议。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