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E)-2,4-dinitrobenzaldehyde O-(2-methyl-4-nitrophenyl) oxime | 1426689-51-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E)-2,4-dinitrobenzaldehyde O-(2-methyl-4-nitrophenyl) oxime
英文别名
——
(E)-2,4-dinitrobenzaldehyde O-(2-methyl-4-nitrophenyl) oxime化学式
CAS
1426689-51-1
化学式
C14H10N4O7
mdl
——
分子量
346.256
InChiKey
XICKPPZAYFBLNG-OVCLIPMQ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540.0±60.0 °C(Predicted)
  • 密度:
    1.52±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13
  • 重原子数:
    25.0
  • 可旋转键数:
    6.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7
  • 拓扑面积:
    151.01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8.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在 MeCN 中由 R3N 促进的 (E)-2,4-二硝基苯甲醛 O-芳基肟的消除。β-芳基和碱溶剂对腈形成过渡态的影响
    摘要:
    在反应坐标图中,过渡态通过吸电子 β-芳基取代基向 E1cb 角转移,向 E1 中间体和产物转移。另一方面,当离去基团由2,4-二硝基苯酚变为苦味酸时,ρ值降低但β值升高。结果与反应坐标图的预测相矛盾,因为 ρ 和 β 值都应该随着更好的离去基团而降低。离去基团变化引起的过渡态结构的异常变化被解释为离去基团的阴离子稳定能力存在很大差异。然而,这种解释的有效性仍有待验证。
    DOI:
    10.5012/bkcs.2012.33.9.2976
  • 作为产物:
    描述:
    2,4-二硝基苯甲醛O-(2-methyl-4-nitrophenyl)hydroxylamine盐酸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以71%的产率得到(E)-2,4-dinitrobenzaldehyde O-(2-methyl-4-nitrophenyl) oxime
    参考文献:
    名称:
    在 MeCN 中由 R3N 促进的 (E)-2,4-二硝基苯甲醛 O-芳基肟的消除。β-芳基和碱溶剂对腈形成过渡态的影响
    摘要:
    在反应坐标图中,过渡态通过吸电子 β-芳基取代基向 E1cb 角转移,向 E1 中间体和产物转移。另一方面,当离去基团由2,4-二硝基苯酚变为苦味酸时,ρ值降低但β值升高。结果与反应坐标图的预测相矛盾,因为 ρ 和 β 值都应该随着更好的离去基团而降低。离去基团变化引起的过渡态结构的异常变化被解释为离去基团的阴离子稳定能力存在很大差异。然而,这种解释的有效性仍有待验证。
    DOI:
    10.5012/bkcs.2012.33.9.297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Eliminations from (E)-2,4-Dinitrobenzaldehyde O-Aryloximes Promoted by R<sub>3</sub>N/R<sub>3</sub>NH<sup>+</sup>in 70 mol% MeCN(aq). Effects of Leaving Group and Base-Solvent on the Nitrile-Forming Transition-State
    作者:Bong Rae Cho、Sang Yong Pyun
    DOI:10.5012/bkcs.2013.34.4.1030
    日期:2013.4.20
    between the base catalyst and the leaving group. The negligible pxy interaction coefficien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1cb)irr mechanism. Change of the base-solvent system from R3N/MeCN to R3N/R3NH + -70 mol % MeCN(aq) changed the reaction mechanism from E2 to (E1cb)irr. Noteworthy was the relative insensitivity of the transition state structure to the reaction mechanism change.
    已经对由 R3N/R3NH + 在 70 mol % MeCN(aq) 中促进的 (E)-2,4-(NO2)2C6H2CH=NOC6H3-2-X-4- (1a-e) 的消除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反应是二级反应并且表现出布朗斯台德 β = 0.800.84 和 |βlg| = 0.39-0.42,分别。对于本研究中使用的所有离去基团和碱基,β 和 |βlg| 值几乎保持不变。结果可以通过可忽略的 pxy 相互作用系数来描述,pxy = ∂β/pKlg = ∂βlg/pKBH ≈ 0,它描述了碱催化剂和离去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忽略的 pxy 相互作用系数与 (E1cb)irr 机制一致。将碱溶剂系统从 R3N/MeCN 更改为 R3N/R3NH + -70 mol % MeCN(aq) 将反应机理从 E2 更改为 (E1cb)irr。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