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1519888-53-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1519888-53-9
化学式
C10H10N3OS*I
mdl
——
分子量
347.179
InChiKey
DWACUKNHFWLCJY-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乙醇 为溶剂,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纳秒异构化苯并噻唑鎓偶氮酚盐的最快分子光致变色开关
    摘要:
    为了寻求改善光致变色分子开关的开关速度和抗疲劳性的策略,我们分析了一系列光活性偶氮衍生物的动力学行为,这些衍生物结合了噻唑鎓盐和苯并噻唑鎓盐的强吸电子特性以及偶氮酚建立酮基的能力。 –烯醇平衡。这些分子与在532nm的绿色激光,波长是与生物应用,诱导兼容的激发反式-到-顺在小于5纳秒光致异构化。光生顺式异构体还原为热力学稳定的反式在室温下,这种形式的乙醇的寿命短至55 ns。因此,可以在纳秒级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开关周期。据我们所知,这些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快的分子光致变色开关。此外,本文报道的所有开关即使在存在分子氧的情况下也能够耐受数千个开关循环而没有分解的迹象,这对于进一步的技术应用是方便的。另外,这些分子可以被吸附到微晶纤维素上,从而表现出与在醇溶液中观察到的一样快的热异构化速率。此功能提供了新颖的固体可切换材料,该材料可在类似条件下以纳秒级的切换速度运行。
    DOI:
    10.1039/c3tc31803f
  • 作为产物:
    描述: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纳秒异构化苯并噻唑鎓偶氮酚盐的最快分子光致变色开关
    摘要:
    为了寻求改善光致变色分子开关的开关速度和抗疲劳性的策略,我们分析了一系列光活性偶氮衍生物的动力学行为,这些衍生物结合了噻唑鎓盐和苯并噻唑鎓盐的强吸电子特性以及偶氮酚建立酮基的能力。 –烯醇平衡。这些分子与在532nm的绿色激光,波长是与生物应用,诱导兼容的激发反式-到-顺在小于5纳秒光致异构化。光生顺式异构体还原为热力学稳定的反式在室温下,这种形式的乙醇的寿命短至55 ns。因此,可以在纳秒级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开关周期。据我们所知,这些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快的分子光致变色开关。此外,本文报道的所有开关即使在存在分子氧的情况下也能够耐受数千个开关循环而没有分解的迹象,这对于进一步的技术应用是方便的。另外,这些分子可以被吸附到微晶纤维素上,从而表现出与在醇溶液中观察到的一样快的热异构化速率。此功能提供了新颖的固体可切换材料,该材料可在类似条件下以纳秒级的切换速度运行。
    DOI:
    10.1039/c3tc31803f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5,5'',6,6'',7,7'',8,8''-八氢-3,3''-二叔丁基-1,1''-二-2-萘酚,双钾盐 (S)-盐酸沙丁胺醇 (S)-溴烯醇内酯 (S)-7,7-双[(4S)-(苯基)恶唑-2-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N-Fmoc-氨基甲基吡咯烷盐酸盐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7,7-双[(4S)-(苯基)恶唑-2-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3-(叔丁基)-4-(2,6-二异丙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3,3''-双([[1,1''-联苯]-4-基)-[1,1''-联萘]-2,2''-二醇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2,2'',3,3''-四氢-6,6''-二-9-菲基-1,1''-螺双[1H-茚]-7,7''-二醇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6,6)-苯基-C61己酸甲酯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5R)-3,3a,8,8a-四氢茚并[1,2-d]-1,2,3-氧杂噻唑-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S,8aR)-2-(吡啶-2-基)-8,8a-二氢-3aH-茚并[1,2-d]恶唑 (3aS,3''aS,8aR,8''aR)-2,2''-环戊二烯双[3a,8a-二氢-8H-茚并[1,2-d]恶唑]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3S,3aR)-2-(3-氯-4-氰基苯基)-3-环戊基-3,3a,4,5-四氢-2H-苯并[g]吲唑-7-羧酸 (3R,3’’R,4S,4’’S,11bS,11’’bS)-(+)-4,4’’-二叔丁基-4,4’’,5,5’’-四氢-3,3’’-联-3H-二萘酚[2,1-c:1’’,2’’-e]膦(S)-BINAPINE (3-三苯基甲氨基甲基)吡啶 (3-[(E)-1-氰基-2-乙氧基-2-hydroxyethenyl]-1-氧代-1H-茚-2-甲酰胺) (2′′-甲基氨基-1,1′′-联苯-2-基)甲烷磺酰基铝(II)二聚体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4S)-Fmoc-4-三氟甲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3R)-3-(叔丁基)-2-(二叔丁基膦基)-4-甲氧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