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6,7-di(pyridin-2-yl)-[1,3]dithiolo[4,5-g]quinoxaline-2-thione | 1325732-13-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6,7-di(pyridin-2-yl)-[1,3]dithiolo[4,5-g]quinoxaline-2-thione
英文别名
——
6,7-di(pyridin-2-yl)-[1,3]dithiolo[4,5-g]quinoxaline-2-thione化学式
CAS
1325732-13-5
化学式
C19H10N4S3
mdl
——
分子量
390.513
InChiKey
DWVBDDIETBNERQ-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76
  • 重原子数:
    26.0
  • 可旋转键数:
    2.0
  • 环数:
    5.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51.56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7.0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6,7-di(pyridin-2-yl)-[1,3]dithiolo[4,5-g]quinoxaline-2-thionemercury(II) diacetate溶剂黄146 作用下, 以 氯仿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92%的产率得到6,7-di-pyridin-2-yl-1,3-dithia-5,8-diaza-cyclopenta[b]naphthal-2-one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N-杂环的新型镍-双(二硫代烯)配合物:合成,表征和性质
    摘要:
    摘要五个新的镍-双(二硫代己烯)配合物(PPh 4)2 [Ni II(C 8 H 2 N 2 S 2 R 2)2](R =吡啶-2-基(1),吡啶-3-基(R = 2),噻吩-2-基(3),呋喃-2-基(4))和(PPh 4)[Ni III(C 8 H 2 N 2 S 2 R 2)2](R =萘-2-通过在干燥的甲醇中用钠金属处理基于N-杂环的二硫代烯配体,然后加入氯化镍盐,制备了N-基(5)。所有这些二硫代烯配体和金属配位络合物的特征在于LC-MS-,1 H NMR-和HRMS-,IR-,UV-Vis-NIR光谱,常规元素分析和循环伏安法。化合物2和3在结构上通过单晶X射线晶体学表征。配合物2在单斜空间群P 2(1)/ c中结晶,而配合物3在三斜晶空间群P 1中结晶。这两个配合物(2和3)在其晶体结构中均通过C–H⋯N氢键相互作用而显示出二维超分子网络。镍(II)化合物1-4在相对于Ag
    DOI:
    10.1016/j.poly.2012.11.046
  • 作为产物:
    描述:
    5,6-diaminobenzene-1,3-dithiole-2-thione二(2-吡啶基)乙二酮乙醇 为溶剂, 反应 3.0h, 以73%的产率得到6,7-di(pyridin-2-yl)-[1,3]dithiolo[4,5-g]quinoxaline-2-thione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π共轭聚吡啶配体与四硫富瓦烯的双核rh(I)羰基配合物:合成,晶体结构,性质和DFT计算
    摘要:
    一系列四硫富瓦烯取代的2,3-二(2-吡啶基)喹喔啉(dpq)配体,2-(4,5-双(甲硫基)-1,3-二硫醇-2-亚烷基)-6,7-di (吡啶-2-基)-[1,3]二硫代[4,5-g]喹喔啉(L 1),二甲基-2-(6,7-二(吡啶-2-基)-[1,3] -1,3-dithiole-4,5-dicarboxylate(L 2)-1,3-dithiole-4,5-dicarboxylate(L 2)和2-(5,6-dihydro- [1,3] dithiolo [4,制备了5-b] [1,4]二硫代-2-亚烷基)-6,7-二(吡啶-2-基)-[1,3]二硫代[4.5-g]喹喔啉(L 3)。这些配体与Re(CO)5 Cl反应得到相应的双核rh(I)羰基配合物Re 2(L)(CO)6 Cl 2(L =  L 1,5a ; L = 大号2,图5b ; L = 大号3,图5c)。所有新化合物均通过1
    DOI:
    10.1016/j.jorganchem.2011.06.01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