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4-(bis(pyridin-2-ylmethyl)amino)butyl)-1H-benzo[de]isoquinoline-1,3(2H)-dione | 1159277-35-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4-(bis(pyridin-2-ylmethyl)amino)butyl)-1H-benzo[de]isoquinoline-1,3(2H)-dione
英文别名
2-[4-[Bis(pyridin-2-ylmethyl)amino]butyl]benzo[de]isoquinoline-1,3-dione
2-(4-(bis(pyridin-2-ylmethyl)amino)butyl)-1H-benzo[de]isoquinoline-1,3(2H)-dione化学式
CAS
1159277-35-6
化学式
C28H26N4O2
mdl
——
分子量
450.54
InChiKey
BMUFAMAPTXSYTF-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624.4±50.0 °C(predicted)
  • 密度:
    1.267±0.06 g/cm3(Temp: 20 °C; Press: 760 Torr)(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8
  • 重原子数:
    34
  • 可旋转键数:
    9
  • 环数:
    5.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1
  • 拓扑面积:
    66.4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5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系列含有 1,8-萘酰亚胺配体的 DNA 靶向 Cu (II) 配合物:合成、表征和体外抗癌活性
    摘要:
    铜(II)络合物是非常有前途的铂基抗癌剂候选物。在此,合成了三种含有 1,8-萘二甲酰亚胺配体的 Cu (II) 配合物 (–),并通过 FT-IR、元素分析、ESI-MS 和单晶 X 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 )。此外,合成并表征了不含 1,8-萘二甲酰亚胺配体的对照化合物(配合物 )。通过MTS测定评估了合成的复合物对五种癌细胞系和一种正常细胞系的体外抗癌活性。结果显示了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 由配体的脂肪链长度控制,其细胞毒性的顺序为 > > ,针对五种癌细胞系的 IC 值范围为 2.874 ± 0.155 μM 至 31.47 ± 0.29 μM 。与复合物-相比,复合物显示出较少的活性。值得注意的是,与配合物(SI = 1.0)相比,配合物表现出更高的选择性(SI = 2.65至10.16),这表明1,8-萘酰亚胺基团的引入不仅增加了该系列化合物的活性,而且增强了其特异性对癌细
    DOI:
    10.1016/j.jinorgbio.2024.112721
  • 作为产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系列含有 1,8-萘酰亚胺配体的 DNA 靶向 Cu (II) 配合物:合成、表征和体外抗癌活性
    摘要:
    铜(II)络合物是非常有前途的铂基抗癌剂候选物。在此,合成了三种含有 1,8-萘二甲酰亚胺配体的 Cu (II) 配合物 (–),并通过 FT-IR、元素分析、ESI-MS 和单晶 X 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 )。此外,合成并表征了不含 1,8-萘二甲酰亚胺配体的对照化合物(配合物 )。通过MTS测定评估了合成的复合物对五种癌细胞系和一种正常细胞系的体外抗癌活性。结果显示了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 由配体的脂肪链长度控制,其细胞毒性的顺序为 > > ,针对五种癌细胞系的 IC 值范围为 2.874 ± 0.155 μM 至 31.47 ± 0.29 μM 。与复合物-相比,复合物显示出较少的活性。值得注意的是,与配合物(SI = 1.0)相比,配合物表现出更高的选择性(SI = 2.65至10.16),这表明1,8-萘酰亚胺基团的引入不仅增加了该系列化合物的活性,而且增强了其特异性对癌细
    DOI:
    10.1016/j.jinorgbio.2024.11272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Naphthalimide-based fluorescent Zn2+ chemosensors showing PET effect according to their linker length in water
    作者:Soon Young Kim、Jong-In Hong
    DOI:10.1016/j.tetlet.2009.03.179
    日期:2009.6
    have developed naphthalimide-based fluorescent chemosensors that exhibit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upon binding Zn2+ ion in 10 mM HEPES buffer (pH 7.4) at 25 °C. The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was induced by a PET inhibition process in which electron transfer from the nitrogen lone pair electrons of the Dpa unit to naphthalimide was blocked upon the binding of the sensor to Zn2+. The longer the linker length
    我们已经开发出基于二甲酰亚胺的荧光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在25°C下于10 mM HEPES缓冲液(pH 7.4)中结合Zn 2+离子后显示出荧光增强作用。通过PET抑制过程诱导荧光增强,在该过程中,当传感器与Zn 2+结合后,电子就从Dpa单元的氮孤对电子转移至二甲酰亚胺。 传感器的连接子长度越长(n = 1-3),PET效率就越低。间(传感器1,2,和3)检测,1示出了最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为2+比其他过渡属离子,并在中的碱属离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