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酮亚胺 N,N'-二苄基-2-氨基-4-亚氨基-戊-2-烯 (1)、S,S-N,N'-二(苯乙基)-2-氨基-4-亚氨基-戊-2-烯 (2)、N,N'-双(3,4,5-三甲氧基苯基甲基)-2-氨基-4-亚氨基-戊-2-烯 (3)、N,N'-双(五氟苯基甲基)-2-氨基-4-亚氨基-戊-2-烯 (4) 和 N,N'-二异丁基-2-氨基-4-亚氨基-戊-2-烯 (5) 在 2,9-R2-1,10-菲啉存在下与 CuOtBu 反应,生成相应的中性四配位的二酮亚胺铜(I) 菲啉复合物 1a+2a (R = H)、1b、3b–5b (R = Me) 和 1c+3c (R = Ph)。所有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均已获得,除了 5b,且在 1a、2a、1b 和 1c,或 3b 和 4b 中观察到了菲啉配体与一个或两个 N-苄基取代基之间的分子内 π-堆积现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在可见光区域有两个跃迁,一个是在 373–386 nm 范围内的基于二酮亚胺的跃迁,另一个是在 600–666 nm 范围内,暂时被归因为向菲啉的金属配体电荷转移 (MLCT)。所有复合物在室温下的固态弱发光,寿命均小于 60 ns。在溶液中也观察到了弱发光,1b、1c、3b、4b 和 5b 的最大波长为 720–830 nm,并且发光寿命较短。分子内的 π-堆积相互作用在固态下防止扁平畸变,似乎对发光强度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