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4,5-tris(((S)-3,7-dimethyloctyl)oxy)-N-(4-iodophenyl)benzamide | 1407974-61-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4,5-tris(((S)-3,7-dimethyloctyl)oxy)-N-(4-iodophenyl)benzamide
英文别名
3,4,5-tris[(3S)-3,7-dimethyloctoxy]-N-(4-iodophenyl)benzamide
3,4,5-tris(((S)-3,7-dimethyloctyl)oxy)-N-(4-iodophenyl)benzamide化学式
CAS
1407974-61-1
化学式
C43H70INO4
mdl
——
分子量
791.938
InChiKey
YRJIXEGKMCGWTK-KVBYWJEE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5.6
  • 重原子数:
    49
  • 可旋转键数:
    26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
  • 拓扑面积:
    56.8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3,5-三乙炔苯3,4,5-tris(((S)-3,7-dimethyloctyl)oxy)-N-(4-iodophenyl)benzamidetris-(dibenzylideneacetone)dipalladium(0)copper(l) iodide三叔丁基膦二异丙胺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以38%的产率得到N-[4-[2-[3,5-bis[2-[4-[[3,4,5-tris[(3S)-3,7-dimethyloctoxy]benzoyl]amino]phenyl]ethynyl]phenyl]ethynyl]phenyl]-3,4,5-tris[(3S)-3,7-dimethyloctoxy]benz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氢键引导的低聚(苯乙炔)超分子聚合:协同机理,核对称效应和手性放大。
    摘要:
    具有可调节的稳定性和可调节的超分子聚合机制的超分子基序的设计对于精确控制超分子组装体的性质至关重要。本报告着重于构建基于π共轭低聚(亚苯基乙炔基)(OPE)的一维螺旋超分子聚合物,该聚合物表现出协同的生长机理。因此,一组新的盘状分子包括刚性的OPE核,三个酰胺基和以C 3和C 2为特征的外围增溶楔基设计并合成了核心对称性。所有的盘状分子都是结晶化合物,并且在固态下没有柱状中间相。在1 H NMR测量中证明,在稀甲基环己烷溶液中,一维超分子聚合物是通过三倍分子间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的。小角度X射线和光散射测量揭示了C 3对称和C 2对称盘状列阵的柱状聚集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尺寸差异,也就是说,核心对称性强烈影响超分子聚合过程的性质。取决于温度的CD测量结果表明C 3的聚合过程高度协同对称盘片。相比之下,C 2对称盘片的自组装显示出聚集时较小的焓释放和降低的协同性。在所有情况下,周围的立体成因
    DOI:
    10.1002/chem.201200883
  • 作为产物:
    描述:
    对碘苯胺3,4,5-tris(((S)-3,7-dimethyloctyl)oxy)benzoic acid4-二甲氨基吡啶盐酸-N-乙基-Nˊ-(3-二甲氨基丙基)碳二亚胺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1.0h, 以76%的产率得到3,4,5-tris(((S)-3,7-dimethyloctyl)oxy)-N-(4-iodophenyl)benz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氢键引导的低聚(苯乙炔)超分子聚合:协同机理,核对称效应和手性放大。
    摘要:
    具有可调节的稳定性和可调节的超分子聚合机制的超分子基序的设计对于精确控制超分子组装体的性质至关重要。本报告着重于构建基于π共轭低聚(亚苯基乙炔基)(OPE)的一维螺旋超分子聚合物,该聚合物表现出协同的生长机理。因此,一组新的盘状分子包括刚性的OPE核,三个酰胺基和以C 3和C 2为特征的外围增溶楔基设计并合成了核心对称性。所有的盘状分子都是结晶化合物,并且在固态下没有柱状中间相。在1 H NMR测量中证明,在稀甲基环己烷溶液中,一维超分子聚合物是通过三倍分子间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的。小角度X射线和光散射测量揭示了C 3对称和C 2对称盘状列阵的柱状聚集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尺寸差异,也就是说,核心对称性强烈影响超分子聚合过程的性质。取决于温度的CD测量结果表明C 3的聚合过程高度协同对称盘片。相比之下,C 2对称盘片的自组装显示出聚集时较小的焓释放和降低的协同性。在所有情况下,周围的立体成因
    DOI:
    10.1002/chem.20120088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Unraveling Concomitant Packing Polymorphism in Metallosupramolecular Polymers
    作者:Anja Langenstroer、Kalathil K. Kartha、Yeray Dorca、Jörn Droste、Vladimir Stepanenko、Rodrigo Q. Albuquerque、Michael Ryan Hansen、Luis Sánchez、Gustavo Fernández
    DOI:10.1021/jacs.8b11011
    日期:2019.4.3
    has a very short lifetime and rapidly converts into the thermodynamic product. In this work, we report a π-conjugated Pt(II) complex 1 that self-assembles in nonpolar medium into two competing supramolecular polymers with distinct molecular packing (slipped (A) vs pseudoparallel (B)) that do not interconvert over time in a period of at least six months at room temperature. Precise control of temperature
    多态现象在生物系统中普遍存在,在溶液和固态的各种自组装材料中也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在超分子聚合物领域,不同的动力学与热力学自组装物种可能存在竞争,这种现象称为通路复杂性。在这些示例中,瞬态动力学物质通常具有非常短的寿命并迅速转化为热力学产物。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报告了一种 π 共轭 Pt(II) 复合物 1,它在非极性介质中自组装成两种具有不同分子堆积(滑动(A)与假平行(B))的竞争性超分子聚合物,它们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转化在室温下至少六个月。精确控制温度、浓度、和冷却速率使我们能够通过相图确定两种物质的稳定性条件。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使我们能够阐明超分子多晶型物 A 和 B 的堆积模式,它们分别通过非常规的 NH···Cl-Pt 和 NH···O-烷基相互作用稳定。在一组受控的冷却速率和浓度条件下,两种多晶型物可以在同一溶液中同时分离而不会相互转化。只有当 A 在高温下长时间退火时,才会通过单体形成缓慢转变为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