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benzhydryloxazolidine-2-one | 1374561-63-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benzhydryloxazolidine-2-one
英文别名
3-benzhydryloxazolidin-2-one;3-Benzhydryl-1,3-oxazolidin-2-one
3-benzhydryloxazolidine-2-one化学式
CAS
1374561-63-3
化学式
C16H15NO2
mdl
——
分子量
253.301
InChiKey
AGJMVLDNQGVIGP-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1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9
  • 拓扑面积:
    29.5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2-唑烷酮二苯甲醇 在 3-tetradecyl-1-(4-sulfobutyl)imidazolium trifluoromethanesulfonate 作用下, 以 1,4-二氧六环 为溶剂, 反应 3.0h, 以75%的产率得到3-benzhydryloxazolidine-2-one
    参考文献:
    名称:
    磺酸功能化离子液体,是无金属,高效和可重复使用的用于醇直接胺化的催化剂
    摘要:
    合成了一系列磺酸官能化(SO 3 H官能化)的离子液体,并将其用作无金属,高选择性和高效的催化剂,用于醇的直接胺化。值得注意的是,SO 3系列的活动比较了H-官能化的离子液体,并使用3-十四烷基-1-(丁基-4-磺酰基)咪唑三氟甲磺酸盐([BsTdIM] [OTf])作为催化剂,可分离出92%的产率。重要的是,催化体系具有广泛的底物范围,包括苄基,烯丙基,炔丙基,带有磺酰胺的脂族醇,酰胺,氨基甲酸酯,芳族胺和N杂环化合物。有趣的是,该系统还适用于几克规模的酒精直接胺化。此外,[BsTdIM] [OTf]的可重用性质使该协议更具吸引力,并且避免了酸性催化剂的处理和中和。此外,初步实验表明该反应应通过S N 1途径进行。
    DOI:
    10.1002/adsc.20110088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 Lewis Acid Palladium(II)-Catalyzed Three-Component Synthesis of α-Substituted Amides
    作者:Tamara Beisel、Georg Manolikakes
    DOI:10.1021/ol402949t
    日期:2013.12.6
    A Lewis acid palladium-catalyzed reaction of amides, aryl aldehydes, and arylboronic acids is described. This new method allows for a practical and general synthesis of α-substituted amides from simple, readily available building blocks.
    描述了路易斯酸催化的酰胺,芳基醛和芳基硼酸的反应。该新方法允许从简单,容易获得的结构单元实际和通用地合成α-取代的酰胺。
  • 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胺类化合物的方法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公开号:CN103073372B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胺类化合物的方法。利用功能化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催化胺与醇的N-烷基化反应,合成了相应化合物衍生物的方法。该方法以酸功能化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合成了一系列胺的化合物,本发明的优点是,催化体系为无属体系;催化剂用量少,催化活性高;催化剂稳定性好;催化剂腐蚀性低,操作简单,反应温和;后处理简单,催化剂可以循环使用。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