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chloro-2'-methylstilbene | 67456-94-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chloro-2'-methylstilbene
英文别名
2-Methyl-2'-chlorstilben;1-chloro-2-[(Z)-2-(2-methylphenyl)ethenyl]benzene
2-chloro-2'-methylstilbene化学式
CAS
67456-94-4;62640-58-8
化学式
C15H13Cl
mdl
——
分子量
228.721
InChiKey
BYUKSFLZJPPSRM-KHPPLWFE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64-65 °C(Solv: ethanol (64-17-5))
  • 沸点:
    334.3±22.0 °C(Predicted)
  • 密度:
    1.138±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2
  • 重原子数:
    16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7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chloro-2'-methylstilbenepotassium tert-butylate 作用下, 以 二甲基亚砜乙腈 为溶剂, 以43 mg的产率得到1-甲基菲
    参考文献:
    名称:
    使用 CBZ6 作为能量转移光催化剂通过 E-Z 异构化实现合成
    摘要:
    考虑到化学选择性的区域选择性, Z-异构体和E-异构体的反应通常是不同的。 Z-异构体的合成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可行的。能量转移 (EnT) E / Z光异构化可能会产生Z异构体。在这项工作中, CBZ6被证明是一种用于 C-C 或 C-N 双键E → Z异构化的 EnT 光催化剂。原位生成的肟和茋的Z-异构体的转化因此分别提供了所需的反向贝克曼重排产物和菲。
    DOI:
    10.1021/acs.orglett.4c01715
  • 作为产物:
    描述:
    1-Chloro-2-[2-(2-methylphenyl)ethenyl]benzene 在 9-methyl-10,13-diphenyl-9H-dibenzo[a,c]carbazole 作用下, 以 乙酸乙酯 为溶剂, 生成 2-chloro-2'-methylstilbene
    参考文献:
    名称:
    使用 CBZ6 作为能量转移光催化剂通过 E-Z 异构化实现合成
    摘要:
    考虑到化学选择性的区域选择性, Z-异构体和E-异构体的反应通常是不同的。 Z-异构体的合成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可行的。能量转移 (EnT) E / Z光异构化可能会产生Z异构体。在这项工作中, CBZ6被证明是一种用于 C-C 或 C-N 双键E → Z异构化的 EnT 光催化剂。原位生成的肟和茋的Z-异构体的转化因此分别提供了所需的反向贝克曼重排产物和菲。
    DOI:
    10.1021/acs.orglett.4c0171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Unequivocal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a Unified Lithium Salt-Free Wittig Reaction Mechanism for All Phosphonium Ylide Types: Reactions with β-Heteroatom-Substituted Aldehydes Are Consistently Selective for<i>cis</i>-Oxaphosphetane-Derived Products
    作者:Peter A. Byrne、Declan G. Gilheany
    DOI:10.1021/ja300943z
    日期:2012.6.6
    erythro-β-hydroxyphosphonium salt) in reactions involving aldehydes bearing heteroatom substituents in the β-position. The effect operates with both benzaldehydes and aliphatic aldehydes and is shown not to operate in the absence of the heteroatom substituent on the aldehyde. The discovery of an effect that is common to reactions of all ylide types strongly argues for the operation of a common mechanism in all Li
    盐维蒂希反应的真实过程长期以来一直是有机化学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此,我们报告了所有三种主要叶立德类(非稳定化、半稳定化和稳定化)的 Wittig 反应所共有的实验效果:对顺式氧杂膦烷及其衍生产物(Z -烯烃和赤型-β-羟基盐)在涉及在 β 位带有杂原子取代基的醛的反应中。该效应对苯甲醛和脂肪族醛都起作用,并且显示在醛上没有杂原子取代基的情况下不起作用。所有叶立德类型反应共有效应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所有 Li 无盐 Wittig 反应的共同机制。此外,结果表明,由 Vedejs 和同事提出的 [2+2] 环加成机制最容易解释,并由 Aggarwal、Harvey 和同事补充,从而为支持该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确证证据。值得注意的是,在半稳定叶立德的情况下,邻位取代基的协同作用得到证实,并被环加成机制所适应。该效应也显示在三苯基膦衍生的叶立德的反应中起作用,并且先前已在性条件下的反应中观
  • Co-operative ortho-effects on the Wittig reaction. Interpretation of stereoselectivity in the reaction of ortho-halo-substituted benzaldehydes and benzylidenetriphenylphosphoranes
    作者:Eoin C Dunne、Éamonn J Coyne、Peter B Crowley、Declan G Gilheany
    DOI:10.1016/s0040-4039(02)00281-2
    日期:2002.3
    of the stilbenes 1 formed in the Wittig reaction of ortho-halo substituted benzyltriphenylphosphonium salts 2 and benzaldehydes 3 were determined.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is a co-operative effect of one ortho-halo group on each of the two reacting partners which increases Z-selectivity, but two such groups on the same reactant gives high E-selectivity. The effects are strong enough to be preparatively
    测定在邻卤取代的苄基三苯基phosph盐2和苯甲醛3的Wittig反应中形成的对苯二酚1的E / Z比。已经发现,一个邻卤基团对两个反应配偶体中的每一个都有协同作用,这增加了Z-选择性,但是在相同反应物上的两个这样的基团提供了高的E-选择性。这种效果足以在某些情况下产生显着的效果,并且可以在Vedejs及其同事建立的Wittig机制的现代框架中加以解释。
  • Mintas,M. et al., Zeitschrift fur Naturforschung, Teil B: Anorganische Chemie, Organische Chemie, 1977, vol. 32, p. 181 - 183
    作者:Mintas,M. et al.
    DOI:——
    日期:——
  • MINTAS M.; JAKOPCIC K.; KLASINC L., Z. NATURFORSCH., 1977, 32B, NO 2, 181-183
    作者:MINTAS M.、 JAKOPCIC K.、 KLASINC L.
    DOI:——
    日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E,Z)-他莫昔芬N-β-D-葡糖醛酸 (E/Z)-他莫昔芬-d5 (4S,5R)-4,5-二苯基-1,2,3-恶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5R,5''R)-2,2''-(1-甲基亚乙基)双[4,5-二氢-4,5-二苯基恶唑] (4R,5S)-4,5-二苯基-1,2,3-恶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R,4''R,5S,5''S)-2,2''-(1-甲基亚乙基)双[4,5-二氢-4,5-二苯基恶唑] (1R,2R)-2-(二苯基膦基)-1,2-二苯基乙胺 鼓槌石斛素 黄子囊素 高黄绿酸 顺式白藜芦醇三甲醚 顺式白藜芦醇 顺式己烯雌酚 顺式-白藜芦醇3-O-beta-D-葡糖苷酸 顺式-桑皮苷A 顺式-曲札芪苷 顺式-二苯乙烯 顺式-beta-羟基他莫昔芬 顺式-a-羟基他莫昔芬 顺式-3,4',5-三甲氧基-3'-羟基二苯乙烯 顺式-1-(3-甲基-2-萘基)-2-(2-萘基)乙烯 顺式-1,2-双(三甲基硅氧基)-1,2-双(4-溴苯基)环丙烷 顺式-1,2-二苯基环丁烷 顺-均二苯乙烯硼酸二乙醇胺酯 顺-4-硝基二苯乙烯 顺-1-异丙基-2,3-二苯基氮丙啶 非洲李(PRUNUSAFRICANA)树皮提取物 阿非昔芬 阿里可拉唑 阿那曲唑二聚体 阿托伐他汀环氧四氢呋喃 阿托伐他汀环氧乙烷杂质 阿托伐他汀环(氟苯基)钠盐杂质 阿托伐他汀环(氟苯基)烯丙基酯 阿托伐他汀杂质D 阿托伐他汀杂质94 阿托伐他汀杂质7 阿托伐他汀杂质5 阿托伐他汀内酰胺钠盐杂质 阿托伐他汀中间体M4 阿奈库碘铵 锌(II)(苯甲醛)(四苯基卟啉) 银松素 铜酸盐(5-),[m-[2-[2-[1-[4-[2-[4-[[4-[[4-[2-[4-[4-[2-[2-(羧基-kO)苯基]二氮烯基-kN1]-4,5-二氢-3-甲基-5-(羰基-kO)-1H-吡唑-1-基]-2-硫代苯基]乙烯基]-3-硫代苯基]氨基]-6-(苯基氨基)-1,3,5-三嗪-2-基]氨基]-2-硫代苯基]乙烯基]-3-硫代 铒(III) 离子载体 I 铀,二(二苯基甲酮)四碘- 钾钠2,2'-[(E)-1,2-乙烯二基]二[5-({4-苯胺基-6-[(2-羟基乙基)氨基]-1,3,5-三嗪-2-基}氨基)苯磺酸酯](1:1:1) 钠{4-[氧代(苯基)乙酰基]苯基}甲烷磺酸酯 钠;[2-甲氧基-5-[2-(3,4,5-三甲氧基苯基)乙基]苯基]硫酸盐 钠4-氨基二苯乙烯-2-磺酸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