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i-[1]naphthyl-acetonitrile | 59175-45-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di-[1]naphthyl-acetonitrile
英文别名
Di-[1]naphthyl-acetonitril;Bis-(1-naphthyl)-acetonitril
di-[1]naphthyl-acetonitrile化学式
CAS
59175-45-0
化学式
C22H15N
mdl
——
分子量
293.368
InChiKey
MDEDNDPAXJLPMV-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65
  • 重原子数:
    23.0
  • 可旋转键数:
    2.0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5
  • 拓扑面积:
    23.79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1.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di-[1]naphthyl-acetonitrile 在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 sodium hydride 、 二异丁基氢化铝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甲苯 为溶剂, 反应 0.5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钴催化氢原子转移和自由基极性交叉对烯烃进行催化剂和硅烷控制的对映选择性加氢官能化
    摘要:
    本文描述了通过过渡金属催化氢原子转移 (TM-HAT) 和自由基极性交叉 (RPC) 机制催化对映选择性合成四氢呋喃,四氢呋喃存在于许多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中。使用合适的手性钴催化剂、N-fluoro-2,4,6-collidinium 四氟硼酸盐和二乙基硅烷,非共轭烯烃的氢烷氧基化以优异的对映选择性(高达 94% ee)高效进行。令人惊讶的是,产品的绝对构型高度依赖于硅烷的空间位阻。硅烷的缓慢添加、溶剂中的双氧效应、热相关性和 DFT 计算结果支持了两种竞争选择机制的前所未有的情况。对于受阻较少的二乙基硅烷,高浓度扩散的以碳为中心的自由基通过自由基链反应引起烷基钴 (III) 中间体的非对映富集,最终决定了产品的绝对构型。另一方面,在烷基钴 (IV) 中间体的后期亲核置换过程中,受阻程度更高的硅烷导致自由基链反应的机会更少,反而促进了对映选择性动力学拆分。
    DOI:
    10.1021/jacs.0c05017
  • 作为产物:
    描述:
    双(萘-1-基)甲酮 在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 zinc trifluoromethanesulfonate 作用下, 以 硝基甲烷 为溶剂, 反应 16.0h, 生成 di-[1]naphthyl-acetonitrile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钴催化氢原子转移和自由基极性交叉对烯烃进行催化剂和硅烷控制的对映选择性加氢官能化
    摘要:
    本文描述了通过过渡金属催化氢原子转移 (TM-HAT) 和自由基极性交叉 (RPC) 机制催化对映选择性合成四氢呋喃,四氢呋喃存在于许多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中。使用合适的手性钴催化剂、N-fluoro-2,4,6-collidinium 四氟硼酸盐和二乙基硅烷,非共轭烯烃的氢烷氧基化以优异的对映选择性(高达 94% ee)高效进行。令人惊讶的是,产品的绝对构型高度依赖于硅烷的空间位阻。硅烷的缓慢添加、溶剂中的双氧效应、热相关性和 DFT 计算结果支持了两种竞争选择机制的前所未有的情况。对于受阻较少的二乙基硅烷,高浓度扩散的以碳为中心的自由基通过自由基链反应引起烷基钴 (III) 中间体的非对映富集,最终决定了产品的绝对构型。另一方面,在烷基钴 (IV) 中间体的后期亲核置换过程中,受阻程度更高的硅烷导致自由基链反应的机会更少,反而促进了对映选择性动力学拆分。
    DOI:
    10.1021/jacs.0c0501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calable α-Arylation of Nitriles in Aqueous Micelles using Ultrasmall Pd Nanoparticles: Surprising Formation of Carbanions in Water
    作者:Manisha Bihani、Tharique N. Ansari、Lucie Finck、Pranjal P. Bora、Jacek B. Jasinski、Bhavana Pavuluri、David K. Leahy、Sachin Handa
    DOI:10.1021/acscatal.0c01196
    日期:2020.6.19
    A scalable synthetic method is described for both the preparation of ultrasmall palladium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subsequent use in catalyzing an α-arylation reaction of nitriles in aqueous micelles. This method involves the intermediacy of carbanions or keteniminates, which are presumably stabilized by the micellar environment rather than being quenched with water. These Pd nanoparticles are thoroughly
    描述了可扩展的合成方法,用于制备超小纳米颗粒及其在催化胶束中腈的α-芳基化反应中的后续应用。该方法涉及碳负离子或酮亚胺的中间产物,据推测是由胶束环境稳定的,而不是用淬灭的。这些Pd纳米粒子已被彻底表征。使用31 P NMR光谱的机理研究表明,膦配体与Pd表面结合,而对照实验证实了的零氧化态。超过35个示例演示了转换的范围,其中一个示例的大小为50 g。
  • Wittig; Petri, Justus Liebigs Annalen der Chemie, 1934, vol. 513, p. 26,40
    作者:Wittig、Petri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