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帕霉素(RAPA)是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为白色固体结晶,熔点为183-185℃。其亲脂性使其能够溶解于甲醇、乙醇、丙酮、氯仿等有机溶剂中,并极微溶于水,几乎不溶于乙醚。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被研发出来,起初作为低毒性的抗真菌药物使用。1977年发现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后,从1989年开始将其用于治疗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进行试用。
经过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的效果显示,雷帕霉素是一种疗效好、低毒且无肾毒性的新一代免疫抑制剂,现广泛应用于维持移植器官的免疫能力(特别是肾移植),以减缓器官移植手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近期的研究发现雷帕霉素还可以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老年性痴呆)。它存在于复活岛隔离土壤中的细菌产物中,并且最新实验表明,在实验老鼠身上施用后能恢复其记忆缺陷。
雷帕霉素的特性雷帕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普乐可复(FK506)结构相似但具有不同的免疫抑制机制。FK506主要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由G0期至G1期增殖来发挥作用,而雷帕霉素则是通过不同细胞因子受体阻断信号传导,阻止T淋巴细胞及其他细胞由G1期至S期的进程。相较于FK506,雷帕霉素不仅能够阻断钙依赖性和非钙依赖性的信号传导通路,还具有更小剂量、更强抗排异作用以及较少副作用的特点。
雷帕霉素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应用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将市售的雷帕霉素口服片与葡萄柚汁结合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其他化疗药物的抗癌效果。研究显示,雷帕霉素进入消化道后容易被酶分解,而葡萄柚汁中含有大量呋喃香豆素类成分,能够抑制消化道酶对雷帕霉素的破坏作用,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发现历史1975年,科学家首次从智利复活节岛的土壤中发现雷帕霉素(又名“西罗莫司”)是一种由土壤链霉菌分泌的次生代谢物。由于发酵收得率低及提取工艺复杂等因素,该产品直到1999年才由美国家得宝公司开发上市,并在欧美十几个国家陆续上市。
当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雷帕霉素适应症并非抗菌素而是“免疫抑制剂”。这是因为雷帕霉素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可替代已有30多年临床应用史的环孢素。而且与环孢素相比,雷帕霉素口服剂量更小(每次仅需2~3mg)、抗排异作用更强且副作用更少。
雷帕霉素作为癌症治疗靶向药物近几年的研究发现,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一种细胞内激酶,其传导通路的异常可诱发多种疾病。因此,雷帕霉素作为一种针对mTOR的靶向抑制剂能够治疗与该通路密切相关的肿瘤,包括肾癌、淋巴瘤、肺癌、肝癌、乳腺癌、神经内分泌癌和胃癌等。
用途与其他免疫抑制剂一样,雷帕霉素有增加感染风险的机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肺炎的发生率可能会有所增加。其他机会性感染的风险与CsA无明显差异。
副作用包括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血色素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肝酶升高(SGOT,SGPT)、乳酸脱氢酶升高、低钾和低镁血症等。最近有报道指出服用雷帕霉素可能会导致眼皮浮肿及血浆磷酸盐水平较低的问题,原因是磷酸盐自移植肾脏的排泄延长。
总之,尽管存在一些副作用,但雷帕霉素在免疫抑制和癌症治疗方面的潜力仍然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