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7,7'-dibromo-[1,1'-binaphthalene]-2,2'-diol | 196406-43-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7,7'-dibromo-[1,1'-binaphthalene]-2,2'-diol
英文别名
7,7'-dibromo-2,2'-dihydroxy-1,1'-binaphthyl;7,7'-dibromo-1,1'-bi-2-naphthol;7-bromo-1-(7-bromo-2-hydroxynaphthalen-1-yl)naphthalen-2-ol
7,7'-dibromo-[1,1'-binaphthalene]-2,2'-diol化学式
CAS
196406-43-6
化学式
C20H12Br2O2
mdl
——
分子量
444.122
InChiKey
PFCTXGMVLJSCEX-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546.2±45.0 °C(Predicted)
  • 密度:
    1.761±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7
  • 重原子数:
    24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40.5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7,7'-dibromo-[1,1'-binaphthalene]-2,2'-diol 在 oxone||potassium monopersulfate triple salt 、 碳酸氢钠 作用下, 以 丙酮 为溶剂, 反应 2.0h, 以63%的产率得到(6aR*,13cS*)‐2,12‐dibromodinaphtho[2,1‐b:1',2'‐d]furan‐6a,13c‐diol
    参考文献:
    名称:
    在温和条件下,用环氧酮对轴向手性二元醇进行氧化脱芳香化后的手性转移。
    摘要:
    容易获得的轴向手性取代的二元醇(95至> 99%ee)在温和的条件下用Oxone / NaHCO 3 /丙酮体系进行氧化脱芳香化过程,得到五环半缩醛顺式二醇(94至> 99%ee),通过有效的轴向向中心手性传递,建立了两个新的立体生成中心。
    DOI:
    10.1021/acs.orglett.0c02194
  • 作为产物:
    描述:
    2-溴-7-羟基萘[Cu(OH)(TMEDA)]2Cl2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18.0h, 以92%的产率得到7,7'-dibromo-[1,1'-binaphthalene]-2,2'-diol
    参考文献:
    名称:
    异硫脲催化的轴向手性联芳基二醇的区域选择性酰基化动力学拆分
    摘要:
    已开发出一种操作简单的异硫脲催化的未保护的1,1'-联芳基-2,2'-二醇衍生物的酰基动力学拆分,可使用高度对映体富集形式的轴向手性化合物(s值高达190)。对反应范围和限制的研究提供了三个关键的观察结果:i)底物的二醇基序对于良好的转化率和高s值是必不可少的;ii)所述使用的α,α-二取代的混合酸酐(2,2-二苯乙酸新戊酸酐)对于最大程度地减少二酰化并提供高选择性至关重要。iii)二醇的3,3'-位上存在取代基阻碍了有效的酰化作用。该最终观察结果用于具有单个3-取代基的不对称联芳基二醇底物的高度区域选择性酰基动力学动力学拆分。基于确定的关键观察结果,提出了酰化过渡态模型来解释该动力学拆分的对映选择性。
    DOI:
    10.1002/chem.20180563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Kinetic Control in the Synthesis of a Möbius Tris((ethynyl)[5]helicene) Macrocycle Using Alkyne Metathesis
    作者:Xing Jiang、Joshua D. Laffoon、Dandan Chen、Salvador Pérez-Estrada、Andrew S. Danis、Joaquín Rodríguez-López、Miguel A. Garcia-Garibay、Jun Zhu、Jeffrey S. Moore
    DOI:10.1021/jacs.0c01430
    日期:2020.4.8
    The synthesis of conjugated Möbius molecules remains elusive since twisted and macrocyclic structures are low entropy species sporting their own synthetic challenges. Here we report the synthesis of a Möbius macrocycle in 84% yield from the alkyne metathesis of 2,13-bispropynyl[5]helicene. MALDI-MS, NMR, and X-ray diffraction indicated a trimeric product of two-fold symmetry with PPM/MMP configurations
    共轭莫比乌斯分子的合成仍然难以捉摸,因为扭曲和大环结构是低熵物种,面临着自己的合成挑战。在这里,我们报告了从 2,13-双丙炔基 [5] 螺旋的炔复分解反应以 84% 的产率合成莫比乌斯大环。MALDI-MS、NMR 和 X 射线衍射表明螺旋烯亚基中具有 PPM/MMP 构型的双重对称性三聚体产物。或者,通过 DFT 计算确定了三重对称的 PPP/MMM 结构在热力学上更加稳定,说明这种炔烃复分解环低聚具有显着的动力学选择性。计算研究提供了对动力学选择性的深入了解,证明 PPM/MMP 与 PPP/MMM 非对映测定步骤之间的活化势垒差异为 15.4 kcal/mol。计算(ACID 和 EDDB)和实验(UV-Vis 和荧光光谱和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炔烃和相邻螺旋基团之间的共轭较弱,并且缺乏显着的全局芳香性。PPM/MMP 对映异构体的分离是通过分析规模的手性 HPLC 实现的。
  • Synthesis of structurally diversified BINOLs and NOBINs via palladium-catalyzed C-H arylation with diazoquinones
    作者:Ji-Wei Zhang、Fei Jiang、Ye-Hui Chen、Shao-Hua Xiang、Bin Tan
    DOI:10.1007/s11426-021-1003-9
    日期:2021.9
    efficiently constructed with sole 1-DNQs as arylation reagents under one set of reaction conditions. The judicious selection of palladium catalytic system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excellent selectivities. This transformation accommodated fairly broad substrate generality for both 2-naphthol and N-Boc-2-naphthylamine and afforded the structurally diversified BINOLs and NOBIN derivatives in high efficiency
    在一组反应条件下,使用唯一的 1-DNQ 作为芳基化试剂有效地构建了特权联芳基框架 BINOL 和 NOBIN。钯催化体系的明智选择对优异的选择性起着关键作用。这种转变为 2-萘酚和N提供了相当广泛的底物通用性-Boc-2-萘胺并高效地提供了结构多样化的BINOLs和NOBIN衍生物。值得注意的是,在常规钯催化反应中无法存活的溴取代基与这组条件非常兼容,为进一步丰富 BINOL 和 NOBIN 库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对该反应的不对称变体也进行了初步尝试,用于 BINOLs 合成的比例高达 80:20。
  • Novel [6]- and [7]Helicene-Like Quinones via Mono- and Bidirectional Chromium-Templated Benzannulation of Bridged Binaphthyl Carbene Complexes
    作者:Jochen F. Schneider、Martin Nieger、Kalle Nättinen、Burhanshah Lewall、Edgar Niecke、Karl Heinz Dötz
    DOI:10.1002/ejoc.200400800
    日期:2005.4
    functionalised, helicene-like quinones and bisquinones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chromium-templated [3+2+1] benzannulation reaction. The [5]helicene-analogous monocarbene chromium complexes 4, 5, 17 and 19, derived from dibromo-substituted methylene- or silylene-tethered binaphthols 2 and 3, react with various alkynes to give [6]helicene-like quinones 6–13 and 20–29 after oxidative work-up. A rare
    基于铬模板化的 [3+2+1] 苯并环化反应,开发了一种新的有机金属方法来制备新型、功能化的类螺旋醌和双醌。[5] 螺旋烯类似的单碳烯铬配合物 4、5、17 和 19,衍生自二溴取代的亚甲基或亚甲硅烷系联萘 2 和 3,与各种炔烃反应生成 [6] 螺旋烯类醌 6-13和 20-29 氧化后处理。在苯乙炔的掺入中观察到角环化与线性环化的罕见竞争,这提供了醌 21/22 和 28/29。用樟脑酰氯 14 保护酚类苯并环化产物,然后进行色谱分离,提供对映纯 [6] 螺旋烯类衍生物的途径。螺旋双卡宾配合物 16 和 18 的双向苯环化在氧化处理后产生双角和角线双醌 30-36。杂环 [5]-、[6]- 和 [7] 螺旋烯衍生物和有角度的线性环化产物的 X 射线晶体结构表明螺旋骨架随着渐进环化而增加变形。亚甲基连接的联芳基化合物 (3, 9, 14, 36) 的 CD 光谱反映了芳基发色团之间的不同相互作用;双角双醌
  • Enantiodivergent Kinetic Resolution of 1,1′‐Biaryl‐2,2′‐Diols and Amino Alcohols by Dipeptide‐Phosphonium Salt Catalysis Inspired by the Atherton–Todd Reaction
    作者:Siqiang Fang、Jian‐Ping Tan、Jianke Pan、Hongkui Zhang、Yuan Chen、Xiaoyu Ren、Tianli Wang
    DOI:10.1002/anie.202102352
    日期:2021.6.25
    halide catalyst differentiates between the in-situ-generated P-species in the A-T process, mainly involving phosphoryl chloride and phosphoric anhydride, thus leading to highly enantiodivergent O-phosphorylation reactions. Furthermore hydrogen bon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atalysts and phosphorus molecules were crucial in asymmetric induction.
    公开了一种高度对映发散的有机催化方法,通过受二肽-鏻盐催化的 Atherton-Todd (AT) 反应启发的动力学拆分合成阻转异构联芳基化合物。这种灵活的方法通过微调具有优异选择性因子的双功能鏻,产生R - 和S - 对映异构体(s) 分别高达 1057 和 525。轴向手性有机磷化合物的合成说明了新合成的 O-磷酸化联芳二醇的潜力。机理研究表明,双功能卤化鏻催化剂区分了 AT 过程中原位生成的 P 物种,主要涉及磷酰氯和磷酸酐,从而导致高度对映发散的 O-磷酸化反应。此外,催化剂和磷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在不对称诱导中至关重要。
  • 双芳基衍生物的制备、双芳基衍生物及应用
    申请人:浙江工业大学
    公开号:CN110642677B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芳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双芳基衍生物结构如式(II)所示。本发明提供了双芳基衍生物及铜催化芳基偶联合成双芳基的方法,操作过程简单,原料都已商品化容易得到,催化剂廉价易得且环境友好,反应条件温和,位点选择性高,反应高效,只需一步便可制得双芳基类生物。此外,该反应利用表面活性剂作为辅助溶剂,使该反应可以在水溶液中进行,克服了传统双芳基偶联反应对酸和有机溶剂的需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