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4-Bromophenyl)methylideneamino]-4-methylphenol | 36239-55-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4-Bromophenyl)methylideneamino]-4-methylphenol
英文别名
——
2-[(4-Bromophenyl)methylideneamino]-4-methylphenol化学式
CAS
36239-55-1
化学式
C14H12BrNO
mdl
——
分子量
290.159
InChiKey
LXBPPUIQUCCKHL-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9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7
  • 拓扑面积:
    32.6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2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4-Bromophenyl)methylideneamino]-4-methylphenol2,3-二氯-5,6-二氰基-1,4-苯醌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以84.8%的产率得到2-(4-bromophenyl)-5-methylbenzo[d]oxazole
    参考文献:
    名称:
    트리벤즈아졸 아민 유도체 및 이를 포함한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摘要:
    这段文本描述了一种提供三苯并嗪胺衍生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过有效吸收UV区域的高能外部光源,最小化有机物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内部的损伤,从而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实际寿命。根据本发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上的封装层;其中所述封装层包括用化学式1表示的三苯并嗪胺衍生物。【化学式1】(在上述化学式1中,R1、R2和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含有1~10个碳的烷基;l、n和m是0到4的整数。)
    公开号:
    KR102059550B1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手性恶唑硼烷鎓离子催化的与醛亚胺的对映选择性Strecker和烯丙基化反应。
    摘要:
    已经开发了使用氰化三丁基锡和烯丙基三丁基锡烷的手性恶唑硼烷鎓离子(COBI)催化的醛亚胺的对映选择性亲核加成反应。以高产率(高达98%)和高至极好的对映选择性(高达99%ee)合成了各种α-氨基腈和均烯丙基胺。提供了用于COBI和醛亚胺复合物的合理机理模型来解释这些对映选择性反应。
    DOI:
    10.1021/acs.orglett.9b02280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 new and efficient one-pot synthesis of 2-hydroxy-1,4-dihydrobenzoxazines via a three-component Petasis reaction
    作者:Louisa Chouguiat、Raouf Boulcina、Bertrand Carboni、Albert Demonceau、Abdelmadjid Debache
    DOI:10.1016/j.tetlet.2014.07.093
    日期:2014.9
  • Efficient Indirect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2-Substituted Benzoxazoles using Sodium Iodide as Mediator
    作者:Wei-Cui Li、Cheng-Chu Zeng、Li-Ming Hu、Hong-Yu Tian、R. Daniel Little
    DOI:10.1002/adsc.201300502
    日期:2013.10.11
    AbstractAn electrochemical strategy for the efficient synthesis of 2‐substituted benzoxazoles was developed using a catalytic amount of sodium iodide (NaI) as a redox catalyst in a two‐phase buffer system.magnified image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