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E5FDH | 126348-40-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E5FDH
英文别名
N-[(5-Ethylfuran-2-yl)methylidene]hydroxylamine;N-[(5-ethylfuran-2-yl)methylidene]hydroxylamine
E5FDH化学式
CAS
126348-40-1
化学式
C7H9NO2
mdl
——
分子量
139.154
InChiKey
HIMNXJAVIZINRN-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9
  • 重原子数:
    10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9
  • 拓扑面积:
    45.7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E5FDH 在 sodium hydroxide 、 作用下, 生成 5-ethylfurfurylamine
    参考文献:
    名称:
    呋喃环开口-吡咯环封闭。1,2,3,4-四氢吡咯并[1,2 - a ]吡嗪-3-酮的简单路线
    摘要:
    我们在这里报告了呋喃开环-Paal-Knorr吡咯合成序列在将糠胺转化为1,2,3,4-四氢吡咯并[1,2 - a ]吡嗪-3-酮中的应用。
    DOI:
    10.1016/j.tetlet.2013.05.066
  • 作为产物:
    描述:
    2-乙基呋喃sodium hydroxide盐酸羟胺三氯氧磷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反应 1.83h, 生成 E5FDH
    参考文献:
    名称:
    A new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3-hydroxypyridines from furfurylamines by photooxygenation.
    摘要:
    对糠胺衍生物进行低温光氧合(-70°C),然后用三苯基膦处理,可获得高产率的 3-羟基吡啶。
    DOI:
    10.1248/cpb.39.18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Facile one-pot preparation of 5-aryltetrazoles and 3-arylisoxazoles from aryl bromides
    作者:Eiji Kobayashi、Hideo Togo
    DOI:10.1016/j.tet.2018.06.044
    日期:2018.8
    The successive treatment of aryl bromides with n-BuLi, DMF, hydroxylamine hydrochloride, and finally diphenylphosphoryl azide provided efficiently the corresponding 5-aryltetrazoles in good to moderate yields. Similarly, the successive treatment of aryl bromides with n-BuLi, DMF, hydroxylamine hydrochloride, and finally diethyl acetylenedicarboxylate and Oxone® provided efficiently the corresponding
    正丁基锂,二甲基甲酰胺,盐酸羟胺和最后的二苯基酰基叠氮化物连续处理芳基化物,可以有效地提供相应的5-芳基四唑,并具有良好至中等的收率。类似地,与芳基化物的连续处理Ñ正丁基锂DMF盐酸羟胺,最后丁炔二酸二甲酯和过硫酸氢钾®有效地提供良好的对应的二乙基3-芳基异恶唑-4,5-二羧酸酯至适中的产率。芳族醛是这两个反应的关键中间体,在无过渡属条件下,一锅中可从芳基化物中获得5-芳基四唑和3-芳基异恶唑
  • Bouet, Gilles, Pakist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2008, vol. 51, # 2, p. 111 - 118
    作者:Bouet, Gilles
    DOI:——
    日期:——
查看更多